WeWork亏损超Uber!但现在它要以400多亿美元估值上市了
不想做科技企業的地產公司不是好共享經濟。
文:CJ 編輯:Vicky Xiao
“科技”二字能給地產公司增加多少估值?WeWork 上市給出了答案——433 億美元。
當地時間 8 月 14 日,美國共享經濟的代表企業 WeWork 公開發布招股書。WeWork 的控股公司 The We Company 預計最快于 9 月掛牌,代碼為“WE”。
軟銀在上一輪投資中給出了 WeWork470 億美元的估值。這讓 WeWork 上市或將成為繼 Uber 之后,今年美股第二大 IPO。
隨著 WeWork 帶火了共享辦公空間的概念,一家默默無名的歐洲公司 IWG 也進入了公眾視野。同樣的模式下,它比 WeWork 規模更大、會員數量更多、在倫敦證券交易所掛牌、并且還盈利了。
但 IWG 的市值目前僅為 37 億美元,還不到 WeWork 估值的零頭,這讓投資者對 WeWork470 億美元的估值感到疑惑。這之間巨大的估值差異,就因為 WeWork 標榜自己為科技公司嗎?
在招股書中,WeWork 終于詳細披露了財務狀況,包括去年 19 億美元的巨額虧損。WeWork 尚未披露計劃融資的具體額度和交易所,摩根大通和高盛將作為主要承銷商。
2010 年,Adam Neumann 和 Miguel McKelvey 在紐約創立了 WeWork。2014 年,WeWork 從倫敦開始向海外擴張,并于 2016 年在上海開設了辦公空間,也是在亞洲的第一站。
WeWork 高調打開了新的需求,格調高雅服務周全的辦公室不再是大型企業的專有特權。需要量入為出的創業者和小型公司也可以按時付費,靈活享有專業的辦公空間。
但巨虧的 WeWork 需要證明兩件事情:470 億美元的估值合理性,以及能否擔當“科技公司”的名頭。
高增長與高成本
據招股書,WeWork 的增長速度不可謂不快。
2016 年,WeWork 全年收入 4.36 億美元,2017 年為 8.86 億美元,2018 年為 18.21 億美元,僅在 2019 上半年,收入就達到了 15.35 億美元。增長率幾乎保持在 100% 之上。
WeWork 還處于高速擴張的階段,自 2018 年 6 月至 2019 年 6 月,其工位增長了一倍,從 30.1 萬個工位增長到 60.4 萬個工位。WeWork 還計劃在 169 個新城市建立業務。
當然不出意外,WeWork 還是一家虧損的公司。意外的是,2018 年 WeWork 的虧損超過了 Uber 和 Lyft。這讓共享經濟的盈利能力再次遭受質疑。
WeWork 的經營成本也相當之高,2018 全年凈虧損為 19 億美元,Uber 和 Lyft 同期分別為 18 億美元和 10 億美元。WeWork 今年上半年凈虧損已經達到 9 億美元。
賺的越多,虧的越多,這也是共享經濟最典型的問題。WeWork 目前的收入幾乎只能夠支付租金、裝修等運營空間的費用。WeWork 還在招股書中披露,其簽署的未來最低租賃支付義務為 472 億美元。
WeWork 賬上還有 24.73 億現金類資產,但總負債約為 220 億,主要為未來需要繳納的租金,還有 13.42 億長期債務。此外,WeWork 發行公司債融資,曾因為盈利能力太差而被評為“垃圾債券”,目前在交易市場也處于虧損狀態。
據路透社報道,WeWork 計劃募資 30 億至 40 億美元,并在 9 月初開始路演。據招股書,其主要機構股東為 Benchmark、摩根大通、以及軟銀集團,但 CEO Neumann 牢牢控制整個公司,并將在上市后獲得超過一半的投票權。
WeWork CEO Neumann圖AxiosWeWork CEO
家庭對于公司牢固的控制權引起了行業非議。據華爾街日報,Neumann 在紐約和圣何塞購買房產然后出租給 WeWork。招股書此次披露 Neumann 從中賺取 1700 萬美元。
在上市前,Neumann 還套現了 7 億美元。他進行了多項房地產行業的個人投資,其妻子也被指定為公司繼任者之一。據 TechCrunch,Neumann 從貸款和股票銷售中獲得的回報,創下了私有公司高管的最高回報記錄。
WeWork 甚至在招股書中建議投資人不要參考媒體報道,而是相信公司披露信息。
“空間即服務”
WeWork 提出了非常有科技企業風格的產品口號——“空間即服務(space-as-a-service)”。
WeWork 率先推出了“空間即服務”會員模式。辦公空間可以靈活到只租一個工位,支付方式則靈活到按分鐘、按月或按年支付,個人會員能以較低的價格獲得工作空間。
WeWork 還在招股書中強調,其擁有大約 1000 名工程師、產品設計師和機器學習科學家,致力于對運營業務的復雜系統進行構建、集成和自動化。因此,與傳統替代方案相比,能夠以更低的價格為會員提供優質體驗。
WeWork 拿出的數據是:傳統企業租賃辦公空間,為每個員工付出的成本是每年 1.7 萬美元,WeWork 則能夠把成本降低到 7304 美元。不過,WeWork 沒有解釋他們的科技業務系統如何完成了成本的優化。
雖然目前處于巨虧狀態,WeWork 在招股書中表示,其共享辦公空間基本在投入運營 6 個月之后能夠達到收支平衡的狀態。目前 WeWork 美國固定工位的價格約為每月 500 美元至 600 美元,專屬辦公室的價格為每月 1000 美元左右。
據招股書,WeWork 的運營區域覆蓋 29 個國家的 111 個城市,共有 528 個地點,會員數量為 52.7 萬名,覆蓋 38% 的財富 500 強企業。
WeWork 稱,公司創立之初的目標客戶大多是自由職業者、創業公司和小企業。而后 WeWork 重點發展“企業會員”。截至 2019 年 6 月 1 日,40% 的會員是員工人數超過 500 人的組織(WeWork 稱之為企業會員)。WeWork 預計企業會員將繼續作為增長最快的會員類別。
地產公司還是科技公司?
今年上市的科技企業估值讓華爾街頗為頭疼。他們大多虧損嚴重、盈利模式又不甚清晰——WeWork 真的值 470 億美元嗎?
WeWork 也在招股書中承認,盡管他們開辟行業先河,但這個行業幾乎沒有準入門檻。WeWork 不能只講新時代的二房東故事,租用商業地產,裝修成漂亮的辦公室,開發會員模式而從中套利。這種共享辦公空間的商業模式并沒有“護城河”。
WeWork 已經推出了一支名為 ARK 的投資基金,用于投資房地產。而早期 WeWork 為了保持輕資產的運營模式,主要通過租賃獲得辦公空間。WeWork 希望擺脫共享辦公的標簽,目前已經發展出 WeLive 共享住宿、WeGrow 共享學習等業務。
值得關注的是,WeWork 一直在收購互聯網和軟件企業。據 Crunchbase,WeWork 目前完成了 17 項收購,包括收購在線活動組織網站 Meetup。今年收購的 6 家公司大多數為業務相關的軟件公司或者互聯網企業。
WeWork 在招股書中規劃了公司未來:我們的全球平臺是一站式商店,會員可以訪問他們所需的所有產品和服務,使他們能夠工作、生活和成長。我們已經開始構建一系列 We Company 產品,并開發第三方合作伙伴網絡以滿足我們會員的需求。
但行業懷疑 WeWork 的收購行為只是為了強化“科技企業”的標簽,提高上市估值,能否改善公司盈利能力還是未知數。WeWork 則需要借由上市融資和快速擴張控制市場。當競爭對手難以望其項背,就可以牢牢占據行業頂端,再對其他業務方向徐徐圖之。所以,這只神奇獨角獸 WeWork 究竟要做地產公司還是軟件公司?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WeWork亏损超Uber!但现在它要以400多亿美元估值上市了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思科第四财季净利润22亿美元 同比下滑4
- 下一篇: 百度网盘:部分用户代充会员服务后遭人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