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311《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第八周学习总结
20172311《程序設計與數據結構》第八周學習總結
教材學習內容總結
第十二章 優先隊列與堆
堆(heap)就是具有兩個附加屬性的一顆二叉樹
1.它是一顆完全樹
2.對每一個節點,它小于等于或者大于等于其左孩子和右孩子HeapADT的UML描述
- addElement方法將給定的Comparable元素添加到堆中的恰當位置處,且維持該堆的完全性屬性和有序屬性
- 因為一個堆就是一顆完全樹,所以對于插入的新節點而言,只存在一個正確的位置,且它要么是h層左邊的下一個空位置,要么是h+1層左邊的第一個位置(如果h層是滿的話)
堆的插入和重排序過程(以小頂堆為例)
- 通常,在堆實現中,我們會對樹中的最末一個節點,或更為準確的是,最末一片葉子節點進行跟蹤記錄
堆的刪除和重排序過程(以小頂堆為例)
- 優先級隊列就是遵循兩個排序規則的集合。首先,具有更高優先級的項目在先。第二,具有相同優先級的項目使用先進先出方法來確定其排序
- 可以使用一個小頂堆來實現一個優先級隊列,按照優先級對堆排序完成了第一次排序(高優先級的在先),同時對具有相同優先級項目的先進先出排序進行操縱
- 雖然最小堆根本就不是一個隊列,但它卻提供了一個高效的優先級隊列實現
- 用鏈表實現堆時,因為我們要求在插入元素后能夠向上遍歷該樹,所以堆中結點必須存儲指向其雙親的指針
堆排序由兩部分構成:添加列表的每一個元素,然后一次刪除一個元素
教材學習中的問題和解決過程
- 問題:堆、棧、堆棧之間有何聯系和區別
- 問題解決方案:
1.堆:什么是堆?又該怎么理解呢?
①堆通常是一個可以被看做一棵樹的數組對象。堆總是滿足下列性質:
·堆中某個節點的值總是不大于或不小于其父節點的值;
·堆總是一棵完全二叉樹。
②堆是在程序運行時,而不是在程序編譯時,申請某個大小的內存空間。即動態分配內存,對其訪問和對一般內存的訪問沒有區別。
③堆是應用程序在運行的時候請求操作系統分配給自己內存,一般是申請/給予的過程。
④堆是指程序運行時申請的動態內存,而棧只是指一種使用堆的方法(即先進后出)。
2.棧:什么是棧?又該怎么理解呢?
①棧(stack)又名堆棧,它是一種運算受限的線性表。其限制是僅允許在表的一端進行插入和刪除運算。這一端被稱為棧頂,相對地,把另一端稱為棧底。
②棧就是一個桶,后放進去的先拿出來,它下面本來有的東西要等它出來之后才能出來(先進后出)
③棧(Stack)是操作系統在建立某個進程時或者線程(在支持多線程的操作系統中是線程)為這個線程建立的存儲區域,該區域具有FIFO的特性,在編譯的時候可以指定需要的Stack的大小。
3.堆棧:什么是堆棧?又該怎么理解呢?
注意:其實堆棧本身就是棧,只是換了個抽象的名字。
堆棧的特性: 最后一個放入堆棧中的物體總是被最先拿出來, 這個特性通常稱為后進先出(LIFO)隊列。 堆棧中定義了一些操作。 兩個最重要的是PUSH和POP。 PUSH操作在堆棧的頂部加入一 個元素。POP操作相反, 在堆棧頂部移去一個元素, 并將堆棧的大小減一。
4.堆、棧區別總結:
1.堆棧空間分配
①棧(操作系統):由操作系統自動分配釋放 ,存放函數的參數值,局部變量的值等。其操作方式類似于數據結構中的棧。
②堆(操作系統): 一般由程序員分配釋放, 若程序員不釋放,程序結束時可能由OS回收,分配方式倒是類似于鏈表。
2.堆棧緩存方式
①棧使用的是一級緩存, 他們通常都是被調用時處于存儲空間中,調用完畢立即釋放。
②堆則是存放在二級緩存中,生命周期由虛擬機的垃圾回收算法來決定(并不是一旦成為孤兒對象就能被回收)。所以調用這些對象的速度要相對來得低一些。
3.堆棧數據結構區別
①堆(數據結構):堆可以被看成是一棵樹,如:堆排序。
②棧(數據結構):一種先進后出的數據結構。
代碼調試中的問題和解決過程
- 問題1:pp11.9在測試時出現空指針異常,如下:
報錯的removeMin方法如下:
問題1解決方案:通過單步調試發現是removeMin方法有問題,改正的代碼及運行結果如下:
問題2:pp12.1addElement方法一直有問題,如下:
問題2解決方案:通過仔細查看報錯信息認識到是因為這個方法名和方法體與繼承的SmallArrayHeap類中的addElement方法完全一樣,如下:
對方法名進行略微改動即可,如下:
代碼托管
上周考試錯題總結
- 錯題1:
- 錯題1理解:大腦短路導致做錯,compareTo方法返回的是int型
結對及互評
- 本周結對學習情況
本周主要對優先隊列和堆進行了學習,以之前對樹的學習為基礎,本章內容難度并不大,遇到的問題不多,繼續努力吧!- 20172307
感想
消除惰性!繼續努力!努力!再努力!
學習進度條
| 目標 | 5000行 | 30篇 | 400小時 | |
| 第一周 | 0/0 | 1/1 | 4/4 | |
| 第二周 | 464/464 | 1/2 | 10/14 | 理解掌握了用數組和鏈表實現棧的方法 |
| 第三周 | 494/958 | 1/3 | 10/24 | 理解掌握了用數組和鏈表實現隊列的方法 |
| 第四周 | 1629/2587 | 2/5 | 20/44 | 對用鏈表和數組實現列表進行了學習 |
| 第五周 | 856/3443 | 2/7 | 15/59 | 較為深入的學習了查找和排序方法的實現 |
| 第六周 | 668/4111 | 1/8 | 20/79 | 學習了鏈式二叉樹的實現 |
| 第七周 | 900/5011 | 1/9 | 15/99 | 對二叉查找樹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學習 |
| 第八周 | 1378/6389 | 2/10 | 16/115 | 較為深入的學習理解了堆 |
- 計劃學習時間:20小時
實際學習時間:16小時
改進情況:提高學習效率!沖沖沖!
參考資料
- Java軟件結構與數據結構(第4版)
- 什么是“堆”,"棧","堆棧","隊列",它們的區別?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zhaoxiaohai/p/9940559.html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20172311《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第八周学习总结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11.9随笔
- 下一篇: 20秒搭建web服务器,跨平台(m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