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 单例模式
單例模式
確保一個類只有一個實例,而且自動實例化并向整個系統提供這個實例。
實現
餓漢式
很簡單。
該種方法的缺點是在類加載時就進行實例化,但是相較于其簡單易用來說,這點缺點個人認為影響不大。
package com.mengyunzhi;/*** @author zhangxishuo on 2018/6/18*/ public class Singleton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 new Singleton();private Singleton()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return instance;} }這種實現的單例模式是最簡單的,同時多個線程操作該單例時也不會有問題。
package com.mengyunzhi;public class Main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ead thread1 = new Thread(() -> {Singleton singleton1 = Singleton.getInstance();System.out.println("Singleton1:" + singleton1);});Thread thread2 = new Thread(() -> {Singleton singleton2 = Singleton.getInstance();System.out.println("Singleton2:" + singleton2);});thread1.start();thread2.start();} }
注:打印時調用toString方法,因為沒有重寫toString,調用Object類中的toString,所以打印該對象的類名加哈希值。
我們看到控制臺中打印的兩個對象地址都是89ae60d,表示同一塊內存,即表示多線程時該實現方法仍能實現單例。
線程競爭
我們調用的順序明明是thread1的start,然后thread2再start,但是為什么控制臺打印的順序卻是單例2和單例1呢?
這兩個線程會競爭處理器的資源,這里打印的順序是單例2、單例1,說明處理器處執行線程時,先執行完thread2線程,后執行完thread1線程。這兩個線程可能是同時執行,也可能是來回切換執行,這取決于處理器的核心與線程。
代碼講解
函數式接口
Thread類的構造函數接收的是一個Runnable接口類型的參數,所以之前創建線程的代碼長這樣。
Thread myThread = new Thread(new Runnable() {@Overridepublic void run() {} });看下面的代碼,因為Runnable接口只有一個抽象的run方法需要去實現,所以就不需要去@Override聲明我要實現run方法,直接傳一個函數體不就可以嗎?這就是函數式接口。
package java.lang;@FunctionalInterface public interface Runnable {public abstract void run(); }lamda表達式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lamda表達式,但是總是覺得這個很高大上,其實我們接觸過lamda表達式,只是沒有注意到。
self.init = function() {};在JavaScript的世界里,我們可以將一個函數傳來傳去。
self.init = () => {};然后人們發現,寫function太麻煩了,他們發明了箭頭函數。用這種寫法代替一個函數。
那Java為什么不可以?
如果剛剛的代碼這么寫,那你應該瞬間就明白了。
Runnable runnable = () -> {Singleton singleton1 = Singleton.getInstance();System.out.println("Singleton1:" + singleton1); }; Thread thread1 = new Thread(runnable);懶漢式
這是懶漢式的寫法,當需要這個實例的時候,再去新建實例。
package com.mengyunzhi;/*** @author zhangxishuo on 2018/6/18*/ public class Singleton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private Singleton()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if (instance == null) {instance = new Singleton();}return instance;} }但是這是這種寫法是線程不安全的,我們再運行一下主函數中多個線程同時訪問單例的方法。
上次向晨澍請教:StringBuffer線程安全,StringBuilder線程不安全。既然有的類線程安全,有的類線程不安全?那為什么不都用線程安全的呢?
答案就是:為了實現線程安全,系統需要額外的開銷。所以有些不需要多線程的,使用線程不全的類,通常會提高速度。
假設我們的處理器支持多個線程并行處理,當多個線程同時訪問時,thread1獲取實例,然后判斷if (instance == null),創建實例;另一個線程同時執行,instance依然是空,然后thread2調用getInstance時又創建了一個實例。這就違反了單例模式。
synchronized
解決該問題的方案就是用synchronized修飾該代碼塊。
音標:['s??kr?na?zd]
只允許一個線程訪問synchronized修飾的代碼塊,其他線程會被阻塞,等待該線程執行完再執行。
synchronized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if (instance == null) {instance = new Singleton();}return instance; }
應該是線程2先執行完的,所以我們猜測就是:線程2競爭到處理器資源,然后去訪問getInstance()方法,因為筆者屬于多核多線程處理器,支持線程并行執行,當線程2訪問getInstance()代碼塊時,因為有synchronized修飾,所以線程1會被阻塞,等待線程2執行完再才能訪問該代碼塊。
線程2執行完創建實例,線程1可以訪問該代碼塊,發現instance不為空,直接返回。
使用場景
- 頻繁new然后銷毀的對象,降低了內存開支。
- 當一個對象的產生需要較多資源時,如讀取配置,可以將其設置為單例,在應用啟動時產生一個單例對象常駐內存。
- 單例是同一個對象,可以用該單例設置項目配置,用于幾個模塊之間共享。
擴展:多線程學習
為什么要使用多線程?
摩爾定律
每18個月,芯片的性能將提高一倍。
單核心
十幾年前,那時還是單核的時代,各大廠商做出主頻越來越高的處理器。
但是主頻越高,意味著芯片中需要的晶體管越多,功耗越大,散熱越多,當一定程度熱量就會燒壞芯片。
為什么CPU的頻率止步于4G?我們觸到頻率天花板了嗎?
2004年秋,Intel的CEO公開對取消4GHz芯片的計劃道歉。
這是Intel酷睿i7 8700K的參數,主頻僅有3.70GHz,十幾年過去了,我們依然停留在4GHz。
多核心
但是,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用戶需求,雖然無法提升單個核心的時鐘頻率,但是廠商利用多核心實現了芯片的性能提升。
這是Intel官網對i7 8700K的描述,6核心12線程。也就是說這個處理器有6個物理核心,因為超線程技術,可以模擬出12個邏輯核心,即可以同時處理12個線程任務。
超線程就是利用處理器剩余的資源模擬出一個新的核心,用于提高處理器的利用率。
《新程序員》:云原生和全面數字化實踐50位技術專家共同創作,文字、視頻、音頻交互閱讀總結
- 上一篇: Github远程推送一直Everythi
- 下一篇: 小组结队项目-四则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