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18款App获颁安全认证 并不意味着拿到"免死金牌"
9月20日,云閃付、蘇寧易購、中國移動、百度地圖等10家企業的18款APP在京獲頒安全認證證書,標志著中國APP安全認證工作正式開展。據介紹,認證環節主要包括認證申請和受理、技術驗證、現場審核、認證決定、證后監督等。審查認證中心網站上公布了受理電話,對客戶統一受理認證申請,技術驗證由審查認證中心指定的簽約實驗室執行。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的APP運營者不得申請認證。獲證APP運營者在認證過程中存在欺騙、隱瞞、違反承諾等不當行為,認證機構將撤銷認證。
APP獲得國家級安全認證,說明其目前的各項標準都已經符合相關要求,正如工信部有關負責人所指出,APP安全認證工作是建立、完善權威公信的APP安全認證體系,利用市場選擇機制引導APP運營者規范個人信息收集、使用、轉讓等行為,規范市場秩序。
也因此,APP安全認證的指向非常明確,尤其是重點放在APP是否嚴格遵守相關法規,對用戶隱私授權及使用不越界,不濫用,這也正是當前用戶下載使用各類APP的最大痛點之一。通過APP安全認證,名單上的APP給了用戶更為放心、可靠的選擇,有利于改善這一問題。
當然,成為安全認證名單的一員,并不意味著APP就此有了“免死金牌”。據悉,審查認證中心建立了持續監督工作機制,相關平臺已經上線運行,實現對獲證APP持續符合性的自動化、智能化監測。對于APP而言,隨時都處于有關部門的實時檢測中,一旦出現違規問題,或者被用戶舉報,則面臨被處罰及名單資格取消。如此一來,通過安全認證名單的有進有出,形成優勝劣汰的管理機制,強化了安全認證名單的權威性和公正性。
審查認證中心之前從申請企業中選擇了28款APP進行認證試點工作,最終獲得“白名單”資格的只有18款,通過率并不高。截至2019年12月,我國國內市場上監測到的APP數量為367萬款。從這個總基數來看,目前能夠達到安全認證標準的APP還屬于少數。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目前APP在包括用戶隱私保障的安全服務質量方面普遍存在問題,需要對此進行更大范圍的清理整頓。
APP已經成為人們使用網絡服務必不可少的工具,但APP對于用戶隱私的侵犯事件多有發生,嚴重影響到用戶個人信息的安全性。去年8月,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發布《互聯網應用收集個人信息基本規范》草案,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規范》明確了APP收集個人信息應滿足的管理要求和技術要求,還列出了地圖導航、網絡約車、即時通訊等21種常用類型APP可收集到的最少信息及使用要求。但APP用戶隱私保障現狀依然不容樂觀。
歸根結底,如果不對APP持續加大其違法成本,企業則很難進行自我約束。對照近年來證券市場所采取的制度改革,正是通過加大強制退市、罰款上限、相關責任人司法追責等監管手段,形成了對上市公司違規行為的更大威懾力。而APP管理也應參照這一法治規律,有關部門應對安全認證名單之外的各類APP嚴管,比如探索對APP侵犯用戶隱私案件,不僅采取行政處罰,同時情節嚴重者可聯動公安機關等立案調查,同時以APP用戶數量為基礎來核算罰款標準,推動罰款“無上限”。
□畢舸(財經評論人)編輯 陳莉 校對 李世輝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首批18款App获颁安全认证 并不意味着拿到"免死金牌"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客厅里生的这种虫子不知道怎么去除,很小,
- 下一篇: 原创:都在天庭当过官,为啥孙悟空能随意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