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再出让生物信息了 手掌支付应该禁用
最近幾天,騰訊正在內部測試刷掌支付功能,騰訊回應表示這僅為技術預研,而非即將應用到微信當中,但這依然引起了筆者的擔憂:過渡索取生物識別信息我們正在面臨不可預知的風險。
最近兩年,電信詐騙正在成為過街老鼠,但屢打不絕,背后原因來看,其實泄露的是個人的電話號碼等隱私,但這個我們似乎已經見怪不怪了。
銀行、保險等行業尤其是重災區。
但事實上,生物信息泄露對個人財產安全威脅要大得多。
比如我們的臉被盜刷,是可以直接付款的,這甚至跳過了冗長的電話詐騙過程,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你還會授權出讓人臉信息嗎?
前幾年,李彥宏在公開場合表示,中國用戶并不太在意隱私,現在正在用隱私換便利。
當時很多人在噴他, 但這其實是一句高屋建瓴的、對中國當今各個領域軟硬件企業的理解:通過獲取包括生物信息在內的隱私,中國用戶獲得了包括刷臉支付在內的便利性。
但現在的情況是,企業正在不斷的挑戰用戶的底限,盡管有關部門正在嚴打App等無度的對用戶手機信息的索取,但總是趕不上變化。
早在1998年,威爾史密斯出演了一部電影《國家公敵》,這個電影里,主人公正是被無所不在的網絡監控、追蹤,但這個電影還缺乏一丟丟想象力,僅想象成了個人與國家的對抗。
但現實情況是,除了公安局需要錄入指紋、提取面部信息,實際上無論軟硬件APP,都在索取生物信息,用戶變成了給多個企業授權使用。
用生物信息進行個體的唯一性識別其實并不是多復雜的技術,遠在手機之前,指紋就已經在多個領域獲得了應用。
現在我們已經出讓了有指紋和面部,但設備制造商們還想獲得包括虹膜、靜脈血管等更進一步的信息,以提供更進一步的“便利”,這可以作為一個企業老板發布新品時“振奮人心的新功能”應用到軟硬件當中。
甚至新的算法還能對人的步態進行識別,只要你走過一個WiFi網絡。
以指紋為界,對于生物信息的出讓,用戶是要考慮是不是要通過出讓來換取便利,而這個步驟,通常并沒有什么風險提示,這正是國內APP的現狀。
相比之下,國外對個人隱私泄露的懲罰力度更大,但也沒有辦法杜絕,比如迪斯尼就曾經因為泄露未成年用戶信息被罰款300萬美元,但實際上西方泄露的情況也是屢禁不絕。
作為弱勢方的用戶,我們需要的是強勢起來,更需要自我對于生物信息泄露風險意識的覺醒。
也就是無論App安裝的時候請求手機權限,還是必須輸入一些生物信息,比如指紋、面部等等才能實現一些便捷功能。
在這種時候作為用戶,我們更需要的是思考泄露之后的風險而不是貪圖一時的便捷,現在手機有指紋傳感器+NFC,這對于我們來說已經足夠便捷。
相比按指紋多花的幾秒,你應該意識到你的生物信息安全更重要。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不能再出让生物信息了 手掌支付应该禁用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人保的车辆损失险一年需要多少钱?
- 下一篇: 求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