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震林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为何勃然大怒?
淮海戰役,作為解放戰爭中的標志性戰役之一,其重要性和勝利的戰略意義是人盡皆知、毋庸贅述的。
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在此戰中也是盡顯驍勇本色,令人折服。
但是1978年,作為戰役親歷者的解放軍原第三野戰軍第一副政委譚震林在來到淮海戰役紀念館參觀時,卻勃然大怒,甚至直接說出了“貪天之功,無恥之尤”毫不留情面的八個大字。
譚震林為何會勃然大怒?這其中又發生了些什么?
對于譚震林將軍,大家并不陌生。他“譚大炮”的名號也更是人盡皆知。
在三野中甚至有“不怕陳老總,不怕粟司令,就怕譚大炮”的話語流傳。而這也可以看出譚震林將軍的性格——敢于直言、敢于說話,絕不妥協。
而要解開他為何會在參觀淮海戰役紀念館時勃然大怒的原因,自然也離不開淮海戰役、離不開他這耿直的性格。
1978年7月27日,為了整理淮海戰役的史料,石征先等人找到了粟裕——毛主席口中的淮海戰役勝利第一功臣。

而這場原定只有20分鐘的采訪,最后卻長達4個多小時,為了更加詳實、真實粟裕更是直接給譚震林——這個敢說敢言的老搭檔打去了電話,請他也接待一下石征先。
在與粟裕的采訪中,石征先表達了對淮海戰役的一些看法,而這與當時宣傳的中野為淮海戰役主力是相左的。
粟裕則從豫東戰役講起,講述了他關于在江北殲滅敵人主力的戰略構想以及南線決戰、戰役發展情況。
期間粟裕還留下了下面這樣一句話——“淮海戰役是我指揮的,我覺得這不僅是個人問題,還關系到正確理解毛澤東軍事思想和正確總結華東解放戰爭的歷史”。
對于此等說法,顯然與現在的大多數人認知是并無二致的。但對于當時而言卻難免會讓一些人覺得有爭功的“嫌疑”。這也是粟裕會讓譚震林接待石征先的原因之一。
相較于粟裕將軍的內斂,譚震林將軍的敢言敢說毫無疑問對于歷史工作者而言無疑是讓人甘之如飴的。
淮海戰役,作為解放戰爭中的標志性戰役之一,其重要性和勝利的戰略意義是人盡皆知、毋庸贅述的。
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在此戰中也是盡顯驍勇本色,令人折服。
但是1978年,作為戰役親歷者的解放軍原第三野戰軍第一副政委譚震林在來到淮海戰役紀念館參觀時,卻勃然大怒,甚至直接說出了“貪天之功,無恥之尤”毫不留情面的八個大字。
譚震林為何會勃然大怒?這其中又發生了些什么?
對于譚震林將軍,大家并不陌生。他“譚大炮”的名號也更是人盡皆知。
在三野中甚至有“不怕陳老總,不怕粟司令,就怕譚大炮”的話語流傳。而這也可以看出譚震林將軍的性格——敢于直言、敢于說話,絕不妥協。
而要解開他為何會在參觀淮海戰役紀念館時勃然大怒的原因,自然也離不開淮海戰役、離不開他這耿直的性格。
1978年7月27日,為了整理淮海戰役的史料,石征先等人找到了粟裕——毛主席口中的淮海戰役勝利第一功臣。

而這場原定只有20分鐘的采訪,最后卻長達4個多小時,為了更加詳實、真實粟裕更是直接給譚震林——這個敢說敢言的老搭檔打去了電話,請他也接待一下石征先。
在與粟裕的采訪中,石征先表達了對淮海戰役的一些看法,而這與當時宣傳的中野為淮海戰役主力是相左的。
粟裕則從豫東戰役講起,講述了他關于在江北殲滅敵人主力的戰略構想以及南線決戰、戰役發展情況。
期間粟裕還留下了下面這樣一句話——“淮海戰役是我指揮的,我覺得這不僅是個人問題,還關系到正確理解毛澤東軍事思想和正確總結華東解放戰爭的歷史”。
對于此等說法,顯然與現在的大多數人認知是并無二致的。但對于當時而言卻難免會讓一些人覺得有爭功的“嫌疑”。這也是粟裕會讓譚震林接待石征先的原因之一。
相較于粟裕將軍的內斂,譚震林將軍的敢言敢說毫無疑問對于歷史工作者而言無疑是讓人甘之如飴的。
于是,也就有了譚震林受邀參觀淮海戰役紀念館作報告時只讓石征先從旁記錄,進而發怒直叱的一幕。
參觀紀念館時譚震林見到一些材料中將華野(三野)描繪成了偏師,中野則說成了戰役主力;戰役的主要指揮員也不是粟裕等人,而是中野相關領導。
這明顯是不符合史實的,刻意的淡化華野作用,為迎合的胡亂編改。登時也讓他這樣的親歷者勃然大怒,遂說出了“貪天之功,無恥之尤”。
那么誰才是淮海戰役的主力?淮海戰役的指揮者呢?
1948年9月24日,濟南戰役大局已定,粟裕隨即發電中央軍委,提出進行淮海戰役。
這也是淮海戰役概念的第一次出現,但必須要說的是一開始粟裕將軍一開始“只是”想著吃掉突前的黃百韜兵團,是以這也里的淮海只是指“淮海地區”,算是小淮海。
對于粟裕將軍的計劃,毛主席回電同意。
而隨著進攻的發起,國民黨疲于奔命,輔以張克俠、何基灃在賈汪地區的起義,戰機再現——國軍門戶大開,粟裕隨即再度致電請求將南線國民黨主力滯留在徐州以及其周圍并逐步殲滅。
在二次致電后,中央同意。于是淮海戰役也成為了真正的淮海戰役。
而另一方面,華野、中野實力對比上。
彼時華野轄下15個縱隊,又有中野11縱隊暫歸華野指揮,兵力達到40多萬人;相較之下,中野就要弱的多(這與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遭到國民黨打擊分不開),只有4個縱隊,合計10萬余人,而且還缺乏重武器。
顯然從實力上而言,華野當之無愧的主力。這一點上,劉伯承元帥自己也都承認是中野為輔助打的華野。
從心而論,出任華野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的粟裕無疑是總指揮的最好人員。
但粟裕向來謙虛,是以為了團結,又向中央去電:“此次戰役規模很大,請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當時劉伯承還在豫西)。”
中央也從團結角度下達,由陳、鄧指揮的命令,但是彼時的中野通訊落后,二人又覺責任重大并不適合指揮。
隨即陳、鄧復電中央請求軍委對粟、譚方面多直接指揮。由是如此,說粟裕是實質上的指揮并不為過。
而在11月16日成立的淮海戰役總前委中,由鄧公出任書記,劉帥、陳老總、粟裕、譚震林擔任前委委員。如是若從行政分配角度上而言,則又不然(排名為劉陳鄧粟譚)。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戰場上更多的就是粟裕指揮的。
而華野的殲敵人數毫無疑問也是占據了絕大多數的(44萬余人,近八成)。
當然這并不是否定中野的作用,若是沒有中野牽制黃維兵團,想來華野大抵也就是殲滅黃百韜兵團為止了。
還要提及的一點是,中央方面一開始的部署是華野下江南,是粟裕將軍堅持并說服了中央。這里不得不佩服粟裕將軍的戰略眼光。
對于淮海戰役,據警衛員李銀橋回憶,毛主席也明確的表示是粟裕立下了第一功。 而在中野鄧公匯報給毛主席,表示“粟裕在淮海戰役中打得很出色”時,毛主席又回復到“粟裕的功勞最大”。
從這里看,毫無疑問將淮海戰役的主要功勞劃分給中野,就是不符合史實的,無怪乎譚震林將軍會勃然大怒。
(責編:李雨)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谭震林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为何勃然大怒?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全球沉默!果敢同盟军行动,为何西方集体失
- 下一篇: “故障”时的解决方法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