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起源于哪里(母亲河黄河到底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黃河起源于巴顏喀拉山,穿過青藏高原東北部的山區,流過沙漠和鄂爾多斯區塊的黃土高原,為華北平原提供沉積物,流入渤海。黃河流域是中華古代文明的發源地,被稱為“中華文明的搖籃”。
確定了,黃河形成于125萬年前,中更新世,證據來自于河南三門峽。
黃河,是中國第二長河,我們的母親河,長達5464公里,是世界上第6長的河流。
然而,其形成時間一直有爭議,15萬年前、不晚于88萬年、不晚于120萬年、~150-160萬年、~500萬年等觀點分歧。那么黃河到底是何時形成的?
一、黃河概述
黃河起源于巴顏喀拉山,穿過青藏高原東北部的山區,流過沙漠和鄂爾多斯區塊的黃土高原,為華北平原提供沉積物,流入渤海。黃河流域是中華古代文明的發源地,被稱為“中華文明的搖籃”。
由于中國黃土高原發生了大量的土壤侵蝕,大量的細粒沉積物(黃土)被排放到河流中下游,使其成為地球上泥沙淤積最多的河流,經常在其下游造成毀滅性的洪水。在河南開封有著名的地上河。
二、新生代的地質年代
新生代是地球歷史上最新的一個地質時代,隨著恐龍的滅絕,中生代結束,新生代開始,分為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稱新生界。時間:6500萬年至今,如下表所示。
|
界 |
系 |
統 |
組 |
含油氣 |
厚度 |
巖性特征 |
|
全新統 |
0~30 |
頂部為未固結土黃色松散砂土,底部為灰黃色粉砂質黃土。 |
||||
|
更新統 |
0~100 |
馬蘭黃土 |
||||
|
上新統 |
||||||
|
中新統 |
||||||
|
漸新統 |
||||||
|
始新統 |
||||||
|
古新統 |
鄂爾多斯盆地自白堊紀后期隆起之后,除盆地西部及西北緣有漸新統超覆之外,盆地廣大地區僅有新第三系沉積。漸新統為雜色砂泥巖夾石膏層,厚20-360m,新第三系為一套紅土層,厚2-8m。
第四系地層在盆地內部基本上以北諱38°為界,北部是砂礫層,南部是黃土,厚70-300,與下伏地層的接觸關系均為不整合。
三、河南三門盆地與三門峽
三門盆地是決定現代黃河形成時間的關鍵區域。它位于黃河中下游的過渡區,沿著主河道毗鄰最后一個峽谷(即三門峽),然后流入渤海。
北以中條山為界,南為秦嶺和崤山,河道地形約束,相對穩定,三門盆地漫灘寬度小于5公里。
相比之下,黃河下游地區的河道在歷史時期經歷了顯著的南北遷移。因此,三門峽切口的時間為黃河最終整合為現代河流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據。
三門盆地晚新生代沉積層序不整合地覆蓋在古近系平陸群上,盆地內不同地區具有河流-湖泊層序和黃土-古土壤層序同步沉積的特征。
河流-湖泊序列,被稱為三門組,被分為三個組。下部地層的特征是分選度差、棱角到中等磨圓的礫巖和砂土,可解釋為近端沖積扇礦床。中部為灰綠、褐泥,并伴有稀疏的粉砂和細砂層,解釋為鹽湖和湖岸沉積物。
上部由淺黃色砂和淺棕色至灰綠色泥交替組成,解釋為湖泊沉積物或河流沉積物。
四、黃河的形成史
黃河的地質歷史是復雜的,可以細分為兩個主要的進化階段:(1)原黃河,它可能形成于始新世,經歷了一個重大的變化方向,向東北蘭州地區,在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
(2)為現代黃河,其特征是鄂爾多斯區塊周圍呈方形彎曲,向東流經三峽,流向大海。
三門峽的切口標志著現代黃河的誕生,然而,關于峽谷形成時間仍存在大量的爭論,估計年齡從中新世晚期到上新世早期。
五、黃河形成的證據
最近,中國學者在三門峽盆地中心實施了環境鉆探并開展合作研究,獲取了黃河貫通三門峽歷史完整的巖芯記錄。
通過與盆地邊緣露頭剖面的對比,明確了巖芯108 m處河道沉積物的首次出現是黃河在三門峽地區留下的最古老印跡。
系統的沉積學、古地磁定年、物源分析(Sr-Nd同位素&重礦物組合)、古環境指標等的研究結果表明:
自~125萬年開始,三門峽盆地河流沉積物開始大規模發育、上游鄂爾多斯地體的碎屑物質開始大量涌入、沉積環境經歷了從封閉型咸水-微咸水湖環境到開放型河流環境的顯著轉變。
綜上所述:現代黃河水系在~125萬年開始形成、中更新世全球氣候轉型期海平面的加速降低對其形成有重要影響。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黄河起源于哪里(母亲河黄河到底是什么时候形成的)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HDU 3555 Bomb (数位DP)
- 下一篇: CodeForces 731C S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