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微笑的典故出自哪里(禅宗面向佛祖的一种文学性溯源)
關于禪宗起源,有一個十分美妙的故事,叫作“拈花微笑”。這個故事最早記載于《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書中說:佛祖釋迦牟尼入寂前,在靈山召集大眾舉行最后一次說法。
“拈花微笑”的故事:
兩千五百多年前,當孔子(前551-前479)帶著一群弟子奔波在中原大地上,四處去推行他們所崇仰的人間理想時。
在西邊的印度,比孔子年長十多歲的釋迦牟尼(前545-前486)也正帶著一群弟子漫游于原野,為創立佛教而忙碌。
孔子的目標在現世,他關心合理的政治秩序、高雅的道德修養,而釋迦牟尼關心人如何從苦難的現世獲得解脫。
在黃河岸邊,在恒河之畔,兩位互不相知的古賢各以自己的方式為人類尋求精神家園,將他們智慧的光芒投射到遙遠的時空。
釋迦牟尼的本名叫悉達多·喬達摩,是古印度釋迦族的王子,出生在今尼泊爾的南部。
:二十九歲時,這位王子有一天外出巡游,路途中,他遇到一位枯瘦的老人,一位在路旁哀吟的病人,又看見一支送葬的隊伍,一位修行者。
這一切構成了一幅生命的圖像:輾轉于生、老、病、死,人被無窮的欲望所折磨,找不到歸宿。生命是有意義的嗎?如果有,終極的圓滿又如何可能?他決意出家修道,為世人尋求一條離苦之路。
古印度有非常濃郁的宗教氛圍,存在各種宗教流派,其中主要的兩大系統是婆羅門和沙門。釋迦牟尼出家后遍訪名師,得到他們的指點。他也曾加入苦行沙門,據說一天只食一顆麻麥。
當時這些不同的宗教流派都有靜修的方法,通稱為“瑜伽”(梵文Yoga),其含意為“一致”或“和諧”,是一種提升意識、發揮潛能的方法。其中的一個分支叫作“禪”(梵文Dhyāna),本意為“思維修”或“靜慮”。
釋迦牟尼在修行的過程中,修習了很高的禪定功夫。
偉大的思想者都會在某個時刻意識到一個問題:已有的一切學說都無法使他感到滿足,他找不到老師了。
這使釋迦牟尼感到一種近于絕望的痛苦。三十五歲那年,他來到如今叫作“菩提達耶”的地方(在今印度比哈爾邦),坐在一棵無花果樹下,發愿說:若不能獲得無上正覺,永不起身!他如何沉入冥想,思考了什么,后人無法知道。
記載說他在樹下坐了整整七天七夜,到了第七個夜晚過去,天將拂曉時分,釋迦牟尼遙望明星,瞬間徹悟宇宙、人生真相,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由此成為佛陀。
那種無花果樹原名畢缽羅樹,后來被稱為菩提樹——“菩提”(梵文Bodhi)是智慧、覺悟的意思。
佛教流傳以后,釋迦牟尼不斷被神化。今日我們走進佛教的寺廟,總是會在大雄寶殿正中看到一尊佛祖的塑像,常常是貼金的,顯得高貴而神圣。如果是在山崖上雕鑿成像,有時會做得很大,來體現佛的崇高與偉大,令人生敬畏之心。
他有許多尊號,最常用的有“佛陀”——徹底覺悟者;“如來”——顯示無所不在的絕對真理;“釋迦牟尼”——釋迦族的賢人。人們習慣把最后一種當作他的名字來使用。
但回到歷史本源上去看,釋迦牟尼只是一個普通人,一個追求真理、創立宗教學說的思想者。他在菩提樹下靜坐的七天七夜,是佛教史上最偉大的一次禪定實踐。
在后世,瑜伽逐漸轉化為一種以調息、靜心為基礎的健身方法,雖然還有一些神秘氣息,但它的宗教意味已經淡化了。
禪或者說“禪定”,則被佛教所繼承,成為僧人修行的方法。這就是禪的第一層意義。而在泛義上,“禪”也可以用來指各種與佛教有關的事物,如寺廟又稱“禪林”,僧服也叫“禪衣”等等。
“禪”還有一層相對狹義的用法,是指佛教的一個特殊分支——禪宗。在佛家的解說中,它也是源于釋迦牟尼。關于禪宗起源,有一個十分美妙的故事,叫作“拈花微笑”。
這個故事最早記載于《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書中說:佛祖釋迦牟尼入寂前,在靈山召集大眾舉行最后一次說法。
有一位大梵天王(佛教中的護法神)向佛祖敬獻一枝金色蓮花,請求佛祖:如果還有未說的最上大法,希望能宣示給眾人和將來的修行者。
佛祖拈起蓮花,面向眾人,瞬目揚眉,一言不發。眾人不知佛祖何意,也都默然無語。此時只有釋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訶迦葉破顏而笑。
佛祖便說道: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正法眼藏”是指朗照宇宙、包含萬有的佛法全體,“涅槃妙心”是指擺脫一切虛妄的精妙思想。簡單說,這兩句就是指佛法的全部精華,所以它是“最上大法”。
這個“最上大法”是真實的,卻沒有任何跡象,它極其微妙,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解說,只能在心心相印中傳遞。當時只有摩訶迦葉感知到釋迦牟尼在無言中宣示的大法,所以佛祖說:我已經把它托付給迦葉了。
所謂“教外別傳”,意思是它在佛教各個宗派中自成一個特殊的體系。按照禪宗的解釋,一般的宗派都是依賴經典來傳授教義的,這稱為“教”;禪宗是不依賴經典、“不立文字”的,所以稱為“宗”。
常見的佛祖造像大多有一種祥和、寧靜、安閑的神態,我們想象他手拈一枝蓮花面對眾人時,更多了一層美妙,甚至是略帶女性化的柔和。而迦葉的微笑,應該是虔誠而又自信的,它把一種清明純凈的心境回應給佛祖。
佛祖拈花,迦葉微笑,兩心相通,“最上大法”就這樣完成了宣示和傳承的過程。根據這一記載,禪宗把迦葉尊為初祖,就是第一代祖師爺。
但這里有些問題。“拈花微笑”的故事并不見于早期的佛典,《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這本書大概在唐代后期才出現于中國,所以許多人懷疑它是一部偽經。
很大的可能,“拈花微笑”其實是禪宗逐漸盛行以后虛構出來的故事,是禪宗面向佛祖的一種文學性溯源。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拈花微笑的典故出自哪里(禅宗面向佛祖的一种文学性溯源)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双卡双待上网怎么设置(双卡双待上网怎么设
- 下一篇: 北京山顶洞人距今多少年代(地点在哪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