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靠任务思维提高效率?
原標題:如何靠任務思維提高效率?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王智遠(ID:Z201440),作者:王智遠同學,原文標題:《不靠大腦,靠任務》,題圖來源:《神探夏洛克》
很多人問我怎么高效起來?秘訣只有一個:任務思維。
提起它,理解各有不同。
狹義上,任務思維是面臨一項工作時的思考方式,這種理解下,重點放在如何完成,就像只追求及格分數,六十分足夠,超過一分就是浪費資源。
我所理解的任務思維,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思考模式。
它在完全沒有外部要求下,由“我”主動對大腦發出指令,強調為某個目標不斷自驅,尋求解決方案的過程。
一
為什么靠任務思維?因為大腦不靠譜。
舉個淺顯的例子,某天,你突然刷到一個短視頻,博主傲人身材刺激到你,于是,發誓明天開始也要健身,假設沒有具體行動計劃,每一步想做什么,沖動很快會煙消云散。
即便第二天還記得,也會感到迷茫,不知道從哪開始。
我也經常遇到。閱讀時,作者某個話題突然帶來靈感,如果沒有立刻打開備忘錄記下來,這個念頭會瞬間拋到腦后。
為了改變“不愛隨時記”的舊習慣,建立新習慣,我查閱大量關于大腦效率的科學文獻,結果發現兩個秘密。
其一,思考和大腦無關
英國倫敦大學神經心理學家,克里斯·弗瑞斯(Chris Frith)教授,他的觀點挺有意思。
他說,大腦很多時候在無意識處理信息,我們覺得自己感到的這個世界,包括個人感受,是大腦制造出來的幻覺。
弗瑞斯認為:只要很少的腦活動,就能塑造出個性,和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因為大腦理解信息能力很強,就算給它的信息很少,它也能創造出豐富的理解、認識。
如果大腦活動太頻繁了,就會使理解變得混亂,到頭來反而什么都弄不清楚了。好比,有時候你想得太多,反而越想越糊涂。為此他還寫了一本書叫《制造意識:大腦怎么創造我們的精神世界》。
以前大家認為,大腦接收到的信息越多,思考力越強。其實不是這樣的。真正高段位思考,不是靠大腦接收了多少信息,而是善于整理模型,整理解決問題的框架。
更直觀一點的比喻是,大腦像一片土地,思考能力好比土地上長出來的各種樹木。這些樹木,像我們用來思考和解決問題的不同模型。每種樹木都有它自己的特點,決定了處理問題的方式。
樹木從土地里吸取養分來生長,同樣的,我們的思考模式也是從大腦中獲取信息和知識。有點像訓練ChatGPT一樣,給它不同的信息和知識,它就會用這些,來形成回答和解決問題的方式。
所以,做好一件事,和大腦無關,是思考模型在決定。
其二,思考是自動敘事
什么是自動敘事?那些已經變得很常規,幾乎不需要特意去想,就能自然而然做的事情。這些事情是根據之前的經驗、慢慢習慣形成的,后來被大腦自動化。
理性敘事,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一個關鍵部位腦前額葉(prefrontal region)。它扮演什么角色呢?兩個方面:
- 提升理性程度
- 暫時信息加工
不論制定計劃、控制注意力,還是在社交場合中的情緒表達,它都說了算;同時,它會篩選并暫存眼前看到的信息,以便任務執行。
這就麻煩了。為什么?
想象一下,前額葉就像一個劇院舞臺,每天、每小時,各種信息都要在這展示,工作量相當大。
于是,它對事情處理,會采用輕重緩急原則,哪些事情比較重要,默認情況下已經做好了排序。你以為的理性、自主的思考,實際上,已經被事先安排好。
比如說:
早上考慮要不要買早餐時,大腦在這之前,已經評估過還有沒有時間,會不會遲到。所以,表面看,在權衡買早餐,實際上,大腦已經幫你考慮好了更重要的事。
因此,思考是自動的,我們每天、每一個時間段的每一個決策,都在一個有限框架下進行自動敘事。
二
你可以把有限框架想象成“規則”。它在指導著大方向。
早晨,鬧鐘響了,你起床,洗漱,吃早餐,然后出門上班。整個過程是一個有序框架體現。你不需要每天早上重新決定要不要起床,要不要刷牙,這些決策已經被固定下來,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工作中也有類似敘事框架。
到公司處理郵件、參加會議,完成日常任務,日常任務和誰對接,這些不用耗費巨大思考力,已經形成習慣。它的好處是什么呢?直接體現是,生活工作更輕松高效。
想象一下:
一個有經驗UP主,已經磨練出一套固定工作流程,包括怎么構思主題、拍攝、剪輯,再到發布視頻,每一步都有條不紊。
這套固定流程,讓視頻制作變得幾乎自動化,大大減輕工作負擔。哪怕需要微調某個環節,也能輕松應對,這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
同樣的道理。如果你是一個項目經理,正在準備一場大型會議,你已經習慣用飛書、釘釘管理跨部門工作,這樣的習慣自然可以幫助你提高效率。
生活中也能找到類似的例子。
許多家庭有自己的一套規律,比如說,家里規定周一大掃除,周二去買一周要吃的肉,周三晚上不點外賣,在家做飯吃。
每個人都知道要做什么,各司其職,這種生活習慣,讓家里的事情處理起來更有條理。
三
有限框架下敘事,也有明顯劣勢。最直接的(行為、思維)體現是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
為什么?
想想看,我們第一次學開車。那時候,會嚴格按照教練的指導來做,怎么換擋、怎么控制速度、什么時候打轉向燈,開始時學的駕駛習慣,時間一長成了默認駕駛方式。
久而久之,我們會過分依賴這些初學時的駕駛習慣。
再比如,你擅長拍視頻,有一天讓你轉型做圖文,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雖然看起來視頻和圖文有點像,但工作流程、思考方式完全不同,這時候,就得重新構建一套新的工作模式。
所謂路徑依賴,是一種越走越順的過程。
一開始你可能偶然找到了解決問題的一個好方法,這個方法挺有效,你越用越多。用得多了,自然就對這個方法越來越熟悉,它也就越來越高效。
但問題在于,這種方式會強化你的敘事結構,一旦這種模式形成,要改變它就相當困難。
比如說,上班路上的敘事結構中,大部分坐地鐵1個小時,有的習慣看會兒小說,有的人信息流刷來刷去,有的人聽歌打游戲。
晚上回到家的敘事結構中,有的人簡單洗漱睡覺,有的人洗臉刷牙,敷面膜喝杯牛奶,一樣不能少。
你習慣性把精力分配在最擅長、覺得最輕松的事情上,就算以后碰到更好的辦法,也會因為已經習慣原來的方法,不太愿意去嘗試新的改變。
我對它的深刻認識自于對“寫作”的反思。
陸陸續續5年,看過無數個高效寫作方法,最后意識到,真正問題不是方法本身,以前,我只有在真正坐下來、準備寫時,才會考慮寫作。
也就是說,在我其他日常敘事中,寫作不是一個常規的部分,甚至跟它們毫無關系。那我怎么能指望只在特定的時間里,用一種固定的方式,來提高寫作效率呢?
仔細思考后發現,這些固定敘事結構幾乎無處不在。
就像,每次想要減肥,只是嘴上說說而已,這種“只說不做”的敘事結構一直在影響著我們;碎片化時間里,不自覺地刷手機,這種“一打開就刷”的敘事結構成為了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
有趣的是,以前,我們部門有個伙伴上廁所喜歡帶手機,沒有手機時在廁所里待的時間很短,一旦帶上手機,能呆上半小時,這也是一種敘事結構,一種利用休閑時間的方式。
還有更嚴重的。有的人喜歡在直播間瘋狂買買買,一看到便宜就入手,這種瘋狂買的敘事結構,讓你陷入不必要的消費中。
每個人在自己的路徑依賴中,都存在不同敘事結構,本身沒什么不好,它讓你感到舒服、決策成本低,又不影響工作生活,所以,會繼續做。
但問題是,這種習慣的確限制了培養新習慣的能力,甚至,使新習慣形成變得更加困難。為什么會這樣?
四
我的一個直觀感受是:敘事結構會帶來一種正向束縛。
通常我們說舒適區,指為了保持心理安全,避免改變或挑戰的心理狀態。這種狀態跟懶惰,不愿意進取扯上關系。
比如,我身邊一些朋友害怕失業,所以寧愿在一個沒有發展、自己不習慣的崗位上茍且著,也不愿意冒險尋找新機會。
路徑依賴下形成的敘事中,對舒適區含義有些不同。在這里,舒適是一種正面狀態,源于我們對某個特定領域的專長熟練度。
類似在工作中,你在運營方面特別擅長,老板就更可能讓你負責這一塊的工作。我見過很多專業技能很強的人,在這種敘事框架中感到困惑。
我有個做產品經理的朋友,最近失業,他來問我怎么開始副業。我建議他利用自己多年積累的產品思維做些什么。
比如,開個賬號、辦個付費專欄、寫寫文檔或操作手冊之類的。這些東西只要能賣出去,至少也算是一門小生意。
他的回答讓我有點意外。
他說,平時工作就看數據、做AB測試,感覺這些技能和理解的副業沒啥直接聯系。你看,一個人在特定工作范疇內的思考和行動模式,會形成一種特有的正向敘事方式。
這種敘事在公司有好處,它讓你變得更專業。寫操作手冊、文檔,一開始你可能都能做,如果換到一些新的事情上,你就不知道怎么下手了。
敘事結構限制了發展性。
換句話說,思維、行為上對固有敘事結構的依賴,會阻礙你探索更多可能。并非換位思考的問題,是思維上的敘事方式,已經在某種程度上被定型了。
類似還有,我發現,身邊在圖文工作做得不錯的人,短視頻領域往往很難轉型。主要原因之一是,太習慣于用圖文思路來做事。
所以,由過去成功經驗培養出來的思維敘事,想被改變,很難。就像說,你不光要跳出現有敘事框架,還得改變思維和行為習慣,這比單純讓一個人走出舒適區要難得多。
五
我對這個話題有深切體會。實際上,我也曾面臨類似挑戰,后來找到了改變的三個方法:
1. 下指令
下指令,誰不會。我明天要減肥,就是一個指令。問題是,怎么下一個能執行下去的指令很重要。
需要明白,舊思維模式在生活中根深蒂固,它給我們帶來了即使滿足和舒適度,你以前經常下完指令,第二天忘記,已經形成了習慣。
改變這些思維,開始階段必須依靠毅力,沒有別的方法。當我想做一件全新的事情時,會從內心深處推動該方法,不斷地提醒自己要做,必須行動。
持續不斷地重復想法,大腦才會接收到“我要做某事”的信號;不過,一開始信號比較弱,它會覺得無法完成,這時,我會鼓舞大腦,“我能做到”。
這是改變潛意識的一個前置條件,讓它從接受信號,覺得做不到變成接納信號,覺得可以試試,這樣做的目的為了讓身心更容易遵從潛意識引導,避免中途放棄。
2. 改變敘事框架
行動的小步子原則,是把事情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來完成。我提到的行動,雖簡單,實施起來卻不容易,它包括三個小步驟:記、拆、行。
記。比如說,我看某博主內容時,被某個觀點啟發,會馬上打開備忘錄記下來。記下的內容可以是一句話、一段話,這是一種隨時原則。在以前每個階段敘事中,沒有該習慣。
拆。拆指拆步驟。類似于,想讀一本書,你需要將它分解成幾個小步驟來執行,比如今天看一部分,明天再看一部分。
最后行。最難的是行。為什么?
我們白天整體的敘事框架是固定的,你必須幾點上班,幾點下班,做什么,很難被改變。怎么辦?只能人工干預每段具體敘事結構內容。
干預,就是把想做的事,量化到“特定時間段內”。比如,想轉型視頻博主。以前習慣坐地鐵時刷信息流,現在,可以嘗試在這段時間里,看些相關的內容。
3. 持續的訓練
很多人困難在于,停留在舊的思維模式里,比如:認為只有坐在電腦旁,全神貫注才能完成某項工作,其實,身邊有很多的敘事結構可以被充分利用。
想寫腳本或找靈感,行走在路上,蹲馬桶時,跟朋友聊天時都可以被激發出來;做項目報告,也不一定只在電腦前,才能把框架做出來。
你可以多線程處理很多想干的事。要改變這種模式,需要持續訓練。能堅持半個月,會發現自己原有的敘事結構發生了變化,這種改變不僅發生在行動層面,還包括思維層面。
另外,要記住,思維是有惰性的。
遇到新問題,不應該總是想著用舊方法去解決。要培養新思維,得像給人工智能安裝新程序一樣,給自己大腦安裝一套新的思考方式。
好比去公司上班,不走這條路,另外一條也可以到達。
下指令,改變敘事框架,持續的訓練,半個月就能逃離原本固有的正向敘述,你的神經元結構也會被改寫,試試看。
總結而言
不靠大腦,靠任務。
能不能效率高,人們常說取決于松弛程度。在我看來,一件事反復阻止你,大概率是敘事結構不對。
認知資源是分布式的,任務也是。想挑戰一件全新的事,就去拆,拆完后,塞進多時間敘事框架內,好處是不必完全依賴于大腦的集中注意力,也能提高整體效率。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王智遠(ID:Z201440),作者:王智遠同學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 hezuo@huxiu.com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如何靠任务思维提高效率?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龘”这个字怎么读?龙年第一个知识点请查
- 下一篇: 原创:古代女子出嫁时,为何嫁妆要准备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