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家乡——广东云浮/罗定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舌尖上的家乡——广东云浮/罗定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先介紹一下我的家鄉:?
???? 我的家鄉是廣東省云浮羅定市(縣級)。云浮又被稱為石城,位于中國華南西江南岸、是連接廣東珠三角和大西南的樞紐,這里距離廣州149千米,到廣西梧州135千米,是全國有名的“石材王國”,素有“硫都”和“石都”之稱,“城中有山,山中有水,綠樹花香,山水相映”是云浮的特色。1992年9月,撤銷云浮縣建制,設立云浮市(縣級)。1994年4月5日,經國務院批準,從肇慶市劃出,設立地級云浮市,轄云城區、新興縣、郁南縣,代管羅定市。我們每個縣(市)區各有特色美食,下面為大家一一介紹。
南乳花生——云浮特產的南乳花生“南乳花生”始創于1870年,以香脆而聞名遐邇。其最大特點是粒飽美味,挑選本地優質花生仁,用傳統工藝浸泡去除澀味,再用豬骨湯,配以五香粉、八角、南乳、大蒜、蔥等香料進行泡制, 晾干后將花生置于鍋內,然后用大鐵鍋內裝大粒黃砂和花生仁一起炒熟, 除去沙塵就成為即成粒粒脆的南乳花生肉。
豬肚包雞——又名鳳凰投胎,湯里濃中帶清,有濃郁的藥材味和胡椒香氣。其食法也很講究:首先飲原汁原味的豬肚包雞湯;接著將豬肚包雞斬件后放入湯中繼續煲5~10分鐘,吃豬肚和雞肉,豬肚爽口異常,雞肉鮮嫩可口,湯的味道更增添了雞的鮮味;然后放入菜干、香菇等干類雜菜,吸收肉味,湯味變得清甜;最后加入肉丸、鮮雞什、竹腸等肉類,湯水越加濃郁美味。當湯鍋滾了的時候,服務員會先將豬肚包雞取出斬件,然后提醒食客,先喝湯吧,這就是第一步了——喝湯。豬肚包雞的湯底營養豐富,多喝絕對有益!第二步就是吃肉啦,別看豬肚和雞煮了那么久,口感卻絲毫沒有受影響,豬肚爽脆彈牙,雞皮滑、雞肉嫩、雞味濃,味道鮮美可口!很快肉被搶光了,就該第三步了——涮火鍋!這時這鍋湯便成為絕好的火鍋湯底,你可以加入自己喜歡的配菜,肉類、菌類、蔬菜、海鮮、豆制品……想涮什么涮什么!
豬腸粉——豬腸粉是用大米磨成漿加上佐料蒸熟后,再將粉皮卷起成長條形,因其狀如豬腸而得名,以特別嫩滑著稱。
燒釀豬腸——在云浮的富林、高村一帶比較多,當地人說一種“挨子話”,是混合了本地白話的客家話,他們是平定三羅之后遷徙而來的客家人后代。
下面是我的家鄉羅定市
羅定皺紗魚腐——在羅定,鯪魚有三種食法,叫“魚三味”:魚丸、魚骨丸(又稱酥魚)、魚腐。魚丸用魚膠捏小丸在沸水中滾熟(在我的以前的帖子里有詳細介紹家鄉魚丸做法);魚骨丸是將魚骨、魚皮剁碎成茸,再加調味料捏成小丸炸至酥脆而成。因它薄如蟬翼,透如輕紗,又稱“皺紗魚腐”,在選料方面非常講究,制作精良,選用本地新鮮、每條重150克左右的鯪魚,如果鯪魚太大則肉粗,做出來的“皺紗魚腐”就不嫩滑;如果鯪魚太小則肉質松散,“皺紗魚腐”香味稍淡,沒有魚味,縐紗魚腐的的用料和原料比例成分直接影響質量好次,魚腐原料比例當以1斤魚肉+2兩生粉+10只蛋清為最適宜,生粉加多雖使產品數量提高,但質量會隨生粉越多越次,一般上乘的縐紗魚腐炸出來一會就收縮,生粉多加就顯得皮厚和硬梆梆之形。正品的魚腐是久煮不爛的,質次易化,而且有明顯粘牙之感,無彈性。
剛炸好的魚腐成品,可以沾煉奶吃,甘香酥脆!
魚腐滾絲瓜
羅定豆豉——豆豉,是一種用黃豆或黑豆泡透蒸(煮)熟,發酵制成的食品。傳統的羅定豆豉選用上乘黃豆或黑豆,由山川匯流而來清冽甘美的瀧江礦泉洗滌制作,經蒸煮、發酵、沖洗、晾曬和味而成。因未提取豉油,保持原味,所以也叫原豉,具有味道鮮美、豉香濃郁,入口松化,油而無渣的特點,是豆豉中之上品。原豉加入五香末、生羌泡制的叫五香豉、羌豉,各具特色。
羅定豆豉馳名久遠,以質地松軟、芳香濃郁、適口開胃和營養豐富而聞名于世,早在明末清初就享有盛譽,成為羅定一大名特產,至今已有300多年的生產歷史,廣泛用作菜肴配料,或作宴席小菜。兩廣地區許多賓館、酒樓都有羅定豆豉雞、豉汁鴨、豉汁豬排等名菜上席,深受顧客歡迎。在本縣城鄉,豆豉更是民間常菜。
據一些食品行家分析,羅定豆豉質優味美的秘訣,在于當地水質好,而且發酵、沖洗和拌料都有一套獨特的工藝。以此材料加上走地雞炮制的豆豉雞,不但入口爽脆,雞味十足,而且芳香濃郁,是肴中佳品。
廣東另一豆豉產地陽江是后起之秀,論名氣論品質,相信每一個羅定人都會說:陽江豆豉只能算是徒弟。但徒弟的市場拓展和勇創品牌的精神是做師傅所望塵莫及的。不僅在市場零售上創立了“陽江豆豉”的名牌效應,更與國內許多大型豆豉鯪魚罐頭廠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而羅定豆豉,由于歷史原因,十幾年來沒能象陽江那樣邁出打開境外市場的第一步,一切都隨著歲月的流逝漸漸老去。
羅定豆豉
豆豉炆豬肉
豆豉雞——說到雞,又不得不提一下,一定要用本地的走地三黃雞,用玉米粉、大米粥伴玉糠喂養,后期加喂花生麩等精飼料皮呈玻璃狀,尾油豐滿,骨脆肉嫩。
稻米——羅定亞燦米、聚龍米的種植基地正處于世界上出產最優質大米(例如泰國香米)北緯22°-24°,平均氣溫在22℃-24℃之間的地方,并以富含鈣質的石灰巖地區為主,農田灌溉水源均來自百山泉水和天然降雨,基地周圍的原生態環境極佳,水源、土壤、空氣絕無工業污染,生態環境得天獨厚,是種植生產綠色食品的天然理想之地,所種植的水稻含鈣量較高,米質松軟爽口。亞燦米和聚龍米,都是以最傳統的方式種植——田里放鴨子、鯉魚吃蟲,用石灰撒田,絕無化肥、農藥。作為綠色或是有機的健康米,在種植過程中沒有受到任何化學和重金屬污染,而且比普通大米的營養含量高出數倍甚至十多倍之,亞燦米的售價是每市斤34元,聚龍米售價是每市斤18元。
亞燦米——以“阿燦”名聞一時的廖偉雄淡出娛樂圈后,輾轉做過不同行業,近年更轉到廣東羅定專注發展有機農業。
亞燦米種植于廣東省唯一一個沒有灰霾天氣的地方羅定市,也是省內僅存的原生態綠色山川之一。一反過往大米外觀評訂的標準,它粒頭小,外觀平凡,采用粗打磨的加工方法,更保留了糙米特有的纖維素,有助大腸蠕動,幫助清除體內廢物和毒素。內含豐富的維他命B、E和礦物質更有效增加體質,健生養顏。而煮熟成飯后,漲發度大,口感彈牙,軟滑濃香,更勝精米。
亞燦米
聚龍米
亞燦吊燒雞——吃亞燦米、喝山泉水長大的雞,也是有機農家雞。
羅定鏡菜芯——羅定特產“鏡菜芯”,產于羅定市羅鏡鎮,又名羅鏡梅菜,是嶺南三大名菜之一,迄今已有500多年歷史。以清甜爽口、風味獨特、肉厚爽脆、芳香濃郁而聞名。其外形與廣東芥菜所制成的梅菜相似,不同的是芥菜莖扁平,梅菜莖略圓,中間凹陷,一棵梅菜可長達40多厘米,色澤金黃,手感柔軟。
鏡菜芯有良好的消滯祛濕,促進消化等治療保健功能。其性不寒、不熱、不濕、不躁,含有十多種對人體有益的氨基酸和其它的微量元素及多種維生素。由于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它與魚肉類食物蒸煮時,味道特別可口入食,不油膩、不滯胃。流傳幾百年的鏡菜芯扣肉,鏡菜芯肉餅等幾道菜式,至今仍受歡迎。用鏡菜芯做湯,能消暑清熱,是很好的佐食佳品。鏡菜芯蒸豬肉、鏡菜芯燉魚、素炒鏡菜芯都是風味獨特的菜式。
羅定鏡菜芯燜紅衫魚
炸蝦堆——用粘米粉或水磨米漿加蔥花攪拌成糊狀,然后放到蝦堆勺中定型,滾油中炸熟,雖名為蝦堆,卻根本沒有蝦滴,以前是加放蝦米,故而得名叫蝦堆。新鮮出爐最好味,可以用生菜包住,連菜一起食,別有一番風味。 炸蝦堆的勺子是特制的,可以再鍋中立起,現在很少有得賣了,逢年過節時老人家還會做。
炸蝦堆
鍋邊掛著像碟子狀,地下凹陷的就是蝦堆勺了,可以在鍋中立起。
油糍——油糍是家鄉人辦結婚、進宅等喜事以及每年春節的必備食品,象征喜慶、團圓和豐收?!坝汪俾德?#xff0c;金銀滿屋,養豬三擔六,養牛大過屋” 在這片祈禱聲中,油糍慢慢由奶白變鵝黃再變金黃。未壓扁之前,是一只只空心的大圓球,壓扁之后才變成圓餅狀。拿起只有一毫米厚、還升騰著熱氣的油糍,一口咬下去,松松軟軟、甜而不膩、韌而不老、滿嘴甜香。
主要材料:糯米粉加水搓成薄片狀(可加糖或加鹽),油炸而成。
油糍
蕉葉糯米糍——左上角的是餡料炒香的花生壓碎,加芝麻和白糖,右下方的是普通的做法
蕉葉糯米印糍——叫“印糍”的原因是像打餅一樣,用手工雕刻的木模印出來,這種比較講究造型的糯米印糍一般也是用于結婚、進宅、生孩子和過年這些喜慶的日子,通常和上面的油糍一起出現。
蕉葉糯米印糍
蕉葉糯米印糍,這是成品,可以上鍋蒸了,蒸好之后的糍有一股蕉葉的清香,柔軟彈牙,甜而不膩。
烏欖角——之所以叫“烏欖”,就是和一般做涼果(果脯)的黃欖區別開來。烏欖從樹上摘下來的時候就是呈黑色,用熱水浸泡之后切割和剝皮,趁當天新鮮的拌砂糖吃,味道特別美。分成兩半的烏欖,放進玻璃罐或者陶瓷罐子里,一層橄欖一層粗鹽,兩天就可以出來味道好極的欖角,曬干后可以直接作零食吃,也可以用來炆豬肉或者煮煲仔飯。如把欖角、豬肉剁碎,和蔥、油等一起煎鍋巴,更是香到不得了
松糕——材料:米漿和糖。米漿加糖攪均加少許發酵粉,發酵過后蒸熟而成。有點像順德的倫教糕,但是沒有那么講究。喜慶節日的時候也會吃,寓意步步高升。
碗仔糍——米漿蒸熟,吃的時候才加調味料。記得小時候,外婆騙我,說有個賣碗仔糍的女人每隔一段時間就在她賣的糍里放的螞蚱,誰吃了那個有螞蚱的碗仔糍誰就見不了第二天的太陽,她就會更好.....那時候怕啊!直到現在也不怎么敢吃。這種小食即時在本地也隨著時間越來越式微,只偶爾在鄉鎮找到。
扭扭酥——主要材料:面粉。面粉+適量食用堿搓條狀后,扭成麻花狀油炸而成,酥脆爽香口,下酒和做零食都一流。
米糍(鄉下話叫米誓),又叫瀨鍋壁
主要材料:米漿,蔥。米漿倒入鍋煎成,加蔥花味道更正。
炒木薯——木薯先煲熟切成小塊用水浸一晚,換幾次清水(新鮮木薯有毒)然后加蔥花爆炒。我媽媽是不吃木薯的,因為她有個親妹妹,在60年代缺米缺糧的時候吃木薯中毒死了。
粽子——臨近端午節,也說說粽子。我最喜歡是外婆包的粽子,糯米,去了衣的綠豆,里面有豬肉或排骨等,豬肉和排骨都用五香粉腌過,裹著厚厚的黑芝麻,糯米、綠豆、芝麻都是她自己種的,味道特別清香,可惜從她離開后再也吃不到那種味道了。
簕鼓雞——這種外形很像玩具的食物就是簕鼓雞,它的味道和粽子很像,自從外婆離去后,再也沒有吃過。簕鼓雞用簕鼓草的葉子編織包裹而成,是羅定一種農戶種來圍菜園的植物。它美味可口,帶有濃郁的鄉土風味和地方特色,并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據醫學記載,簕鼓草性涼,清熱、解毒,主治瘡疥。用它制作的簕鼓雞具有清熱解毒的藥用價值,對兒童瘡疥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其制作共分四個步驟:一是編織。 把簕鼓簕的葉摘回來后,先用刀去掉其邊上的刺,然后界成寬度相等的葉片,洗干凈后再用來編織簕鼓雞。二是配料。料的配制主要用糯米,配以綠豆、紅豆、花生等,再加上些炒芝麻,臘腸、臘肉等輔料。三是填料。配好料后,把料攪拌再填進雞肚里(注意不可填滿)。四是炮制。煮制時要加蓋,要放足水,水要浸過簕鼓雞面,水滾后再加水,并上下反動,直至簕鼓雞熟勻熟透。簕鼓雞的制作類似于裹蒸粽,但風味又與裹蒸粽有所不同,它除了味道獨特之外,還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正符合廣東人藥食同源的要求,不失為為一款老少咸宜的風味小食。
糖瓜(沒有任何瓜的成分,就是糖的意思,本地人如此稱呼)————(一般黃色的是用黃糖做的,白色的是用白糖做的+薄荷叫薄荷糖)主要材料:白糖,將白糖加小許水、薄荷放落特制的銅鑊,煮到水份干后,拿起來不斷地拖、拉、撻,拉成條狀后,切成一塊塊即可。靚不靚就要看拖、拉、撻的功力了。羅定人多土地貧瘠,本地有很多人就是帶著這些糖,搖著撥浪鼓外出收破爛,人稱“收買佬”,現在偶然還可以在街上撞見,記得小時候一個牙膏殼可以換一塊。
花生糖——花生糖?
主要材料花生和糖,做好糖瓜趁未冷時包上已炒好的花生,待凍后即可食用,通常都系同糖瓜一起賣的。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舌尖上的家乡——广东云浮/罗定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C# 获取USB设备列表
- 下一篇: 字符迷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