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魏晋风度与竹林七贤系列之二 嵇康任气有侠名
寫在前面:
維基百科介紹,端午節(jié)為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jié)、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五日節(jié)、艾節(jié)、端五、重午、午日、夏節(jié),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qū)除瘟疫的節(jié)日,其由來或意義上有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主流說法)、紀念忠臣伍子胥的忌辰、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等多種之說。又到一年一度端午之日,念今思古,且轉(zhuǎn)文字若干。
--ChneChen于2010/06/16
"魏晉風(fēng)度與竹林七賢"系列之二 嵇康任氣有俠名
“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濤浪滔天紅塵俗事知多少……”在噫嘻的感嘆聲中,我們送走了“鬼才”黃沾(ChneCchen注:原文筆誤,實因為黃霑)。他雖然走了,卻留下一曲慷慨蒼涼的《笑傲江湖》供后人傳唱。
有了俠客聶政的拼死刺韓,才有了千古名曲《廣陵散》;有了嵇康的臨刑索彈,才使《廣陵散》名聲大震;有金庸先生在《笑傲江湖》中的“演義”,才使《廣陵散》成了《笑傲江湖》之曲;最終在“鬼才”黃沾(ChneCchen注:原文筆誤,實因為黃霑)的再次釋讀下,一般人眼中的《廣陵散》便成了“滄海一聲笑”。
貫穿嵇康一生的,是一種豪邁不羈的俠義精神。他的仗劍出游,他的“性絕巧”,他的“善煅”,他的 “尚奇任俠”,都讓我覺得嵇康身上時時有俠客的影子閃動。也或許仗義執(zhí)言便是一種俠行,而在某些時候,僅僅是直言的仗義,就必須付出生命的代價……
南朝的劉勰評論說,嵇叔夜“直性狹中”(性格直率)、“遇事便發(fā)”,這就是“俊(竣)俠”;阮嗣宗“外坦蕩而內(nèi)淳至”,這就是“俶儻”(舒朗大氣)。嵇康的傲氣傲骨、嵇康的憤世嫉俗、嵇康的孤獨寂寥、嵇康的犀利筆鋒……這一切的一切,便構(gòu)筑起一種“俠士精神”。正是這種“任氣使性”,成就了嵇康一生的俠名。
魏晉名士多遭變
東漢末年,政治黑暗,外戚、宦官專權(quán),而“匹夫抗憤、處士橫議”,于是發(fā)生了震驚當(dāng)時也震驚歷史的兩次“黨錮之禍”。士人作為群體遭到鎮(zhèn)壓。第一次黨禁,二百多黨人被抓,遣歸鄉(xiāng)里,終生不得入仕。第二次黨禁,黨人死者百余人,受牽連者六七百人。
其后,董卓先廢漢少帝又殺漢少帝,接著袁紹做了盟主,欲立劉虞為帝,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子曹丕威逼漢獻帝“禪位”之后,沒過多久司馬懿就發(fā)動了高平陵政變,將曹爽、何晏等人處死,至司馬昭重演“禪讓”鬧劇,西晉中又有“八王之亂”——如果知識分子沒有一定的政治敏感度,死幾乎是必然的,“晉世不文”也許最能說明當(dāng)時的黑暗。
《晉書·阮籍傳》曰:“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據(jù)史載,這一時期被殺的大名士有:孔融、楊修、桓范、何晏、夏侯玄、嵇康、呂安、王衍、張華、潘岳、陸機、郭璞……
細究起來,理由甚至很荒謬,可這也應(yīng)該是歷史的必然。每一次經(jīng)過群雄紛戰(zhàn)后建立起的統(tǒng)一王朝,知識分子都會面臨一場浩劫。特別是司馬氏篡逆濫殺,既誅異黨,復(fù)殺名士。史稱,由于司馬集團大肆殺戮,使天下“名士減半”。在其濫殺之際,竹林之人如山濤、王戎等皆投身司馬集團,阮籍也不得不出仕為官。
政爭導(dǎo)士止清談
抗?fàn)幰淮未问?#xff0c;失望心理籠罩士林。隨大一統(tǒng)政權(quán)的崩潰,士人們思想信仰發(fā)生了動搖,儒學(xué)的獨尊地位受到懷疑,思想的多元化出現(xiàn)了。
按照《晉書》的說法,魏晉是一個“學(xué)者以老莊為宗力黜六經(jīng)”的時代,是一個“談?wù)咭蕴撌帪楸娑v名檢”的時代,是一個“行身者以放濁為通而狹節(jié)信”的時代。這個時代的人物是那么地與儒學(xué)正統(tǒng)格格不入,恢弘飄渺、頹然傲世者被尊為名士,而繼承孔子衣缽者則被視為虛偽。
莊子把那些不合于世俗而合于自然的人稱為“畸人”,并稱“天之小人,世之君子;天之君子,世之小人”(《大宗師》),把世俗與自然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完全顛倒。阮籍則在《大人先生傳》里將世俗的“君子”貶到虱子的地位,說他們“行,不敢離縫際;動,不敢出褲襠。自以為得繩墨也。饑則嚙人,自以為無窮食也?!憋稻土R得更為直白,他極端厭惡世間所謂“君子”的一切,他說他視學(xué)堂為太平間,視誦讀為鬼話,視六經(jīng)為垃圾,視仁義為腐臭??匆谎劢?jīng)書眼睛就會害病,學(xué)一下禮儀就會得駝背,穿上禮服就會筋骨扭轉(zhuǎn),談起禮典就會牙齒爛掉——這是很恐怖的,仿佛六經(jīng)的毒害比之鶴頂紅更為竣烈,比之鴉片更為殘忍——于是“兼而棄之,與萬物為更始”。
思想選擇的最終結(jié)果,使玄學(xué)替代了經(jīng)學(xué)。而在生活態(tài)度上,士人們不再恪守儒家的禮制名教,世風(fēng)的變化最終反映在生活情趣與生活態(tài)度上。正統(tǒng)思想失去約束力,人們的生活追求也更加豐富,更重性情,更具個性。士人們開始重新認識人生的價值,他們似乎從來沒有這樣強烈地感受到光陰易逝、日月如梭、人生坎坷、生命短促。即使像曹操這樣的一代英雄,對人生也充滿感慨,“對酒當(dāng)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之類,寫來竟是如此地慷慨悲涼。
玄學(xué)發(fā)展到最后,但凡世族之人,皆以清談、服食、放縱、任情為生活的主要內(nèi)容,每天香茗數(shù)盞、美酒盈樽、口談玄奧、言如珠璣、輕裘緩帶、寬衣著體、手執(zhí)麈尾、不鞋而屐,看起來很飄逸的樣子,這已成為名士的必備行頭和特征。而清談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評人物臧否、論名教自然、談本末有無、味體用之辨等等。這種生活很類似近代的小資,卻遠比小資可愛。小資缺了點兒思想,多了點兒造作,而魏晉的人物卻多了幾分率真,多了幾分空靈。
魏晉玄學(xué)的創(chuàng)立者,應(yīng)該首推正始名士何晏、王弼。當(dāng)時談玄,何晏(時為吏部尚書)因其政治地位成為核心,但在理論上,最出色的則是王弼。據(jù)《世說新語·文學(xué)》稱,只要談玄的時候王弼出現(xiàn),其勝者必是王弼,何晏對王弼則心服口服。正始十年(公元249年),王弼因癘疾而死時,年僅23歲??梢哉f,王弼是思想史上的李賀。而王弼正是山陽高平人,因此我很懷疑,嵇康之所以移居山陽,可能也是為了追尋王弼之道。若謂嵇康“追隨”被貶山陽的漢獻帝而來,實屬無稽。 “竹林”中的嵇康、阮籍,可稱是王弼思想的嫡傳者。
嵇康何由免罹難
“竹林七賢”在百家?guī)r的隱居活動,隨著嵇康于景元三年(公元263年)被司馬昭所殺而結(jié)束。據(jù)《三國志》記載:“時又有譙郡嵇康,文辭壯麗,好言老莊,而尚奇任俠。至景元中,坐事誅?!奔群美锨f,復(fù)尚奇任俠,焉得無禍?
嵇康在蘇門山中遇隱士孫登,并隨其云游,希望能夠得到指教,孫登始終默然。嵇康出山前問孫登:“先生真的不想對我說些什么?”孫登這時才說:“君性烈而才雋,其能免乎1——你才識超絕而性情剛烈,怎么可能幸免于難?一語中的,嵇康不由黯然神傷。隱逸本非所愿,云游三年之后,嵇康仍舊還歸山陽,打鐵自娛。
景元一年(公元261年),司馬昭殺了曹髦。為逃脫弒君的罪名,司馬昭很想取得輿論支持。第二年,司馬昭指派“七賢”中的山濤出面拉攏嵇康。山濤薦嵇康代替吏部侍郎,嵇康得到消息后,在憤怒中寫下了《與山巨源絕交書》,拒絕司馬氏給予的官職。
嵇康的行為實在有些讓人瞠目結(jié)舌。莊子拒絕楚相的官職時還委婉地打了一個比方,說自己只是一只喜歡在爛泥里搖尾巴的烏龜,嵇康卻特意寫了一封《與山巨源絕交書》,詳說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又說自己去做官,就是手拿屠刀,“漫之膻腥”。這種敏感與高姿態(tài)當(dāng)然深深地刺痛了當(dāng)時的實際統(tǒng)治者——司馬昭。
對于嵇康的死,莊子早就明白指出此種性格的結(jié)局,所以他在回答如何立身的時候說:“吾將處材與不材之間?!边@話說得很有道理,但不管是在“竹林”的嵇康、阮籍身上,甚或于莊子自身,根本就不適用。原因很簡單,三者在明白這一道理的時候,都已名聲斐然,想介于“材與不材之間”已經(jīng)遲了。在僭主頗多的戰(zhàn)國,莊子可以輕松地拒絕楚國的聘書,而在霸權(quán)獨攬的魏晉,嵇康們則別無選擇。
司馬昭得知嵇康拒絕出山做官,又說什么“非湯武而薄周孔”,勃然大怒——司馬氏父子擅立皇帝,皆以周公攝政自居,司馬昭還想實行“湯武革命”,改朝換代。嵇康這樣的話隱含攻擊,捅到了他的“痛處”,使他對嵇康恨之入骨。
鐘會實在是個小人,他與嵇康之死有莫大的關(guān)系。他甚至曾多次構(gòu)陷阮籍——《晉書》載:“鐘會數(shù)以時事問之(阮籍),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獲免。”而阮籍最終都通過“酣醉”而得免。
在鐘會沒有成名前,曾寫了一本書想讓嵇康看。他知道嵇康高傲,怕嵇康當(dāng)面難堪,既躍躍欲試又猶豫不決,既卑怯又想賣弄,就遠遠將自己的書拋進嵇康院內(nèi),趕緊離開,冀望嵇康能夠賞識。成名之后,他覺得可以在大名士嵇康面前露露臉,就帶著大批車馬隨從拜訪嵇康。
嵇康正在柳樹下打鐵,向秀在一旁拉風(fēng)箱,見鐘會來了,嵇康旁若無人,連看都不看他一眼,叮叮當(dāng)當(dāng),只管打鐵。
魯迅先生說:最高的輕蔑是無言,連眼珠也不轉(zhuǎn)過去一些。
僵持,還是僵持,鐘會面帶怒容撥馬便走。此時嵇康卻發(fā)話了:“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會雖懊喪失望,腦筋轉(zhuǎn)得倒挺快,對曰:“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br />
本是兩句充滿禪意的問答,但在這種情況下,卻絲毫沒有高妙的感覺。嵇康的話里隱含著高傲與鄙視,鐘會的話里充滿了憤恨和惱怒,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從此鐘會恨透了嵇康。
司馬屠刀漫腥膻
景元三年(公元263年),一個案件把嵇康牽扯進來。
嵇康的朋友呂安有個哥哥叫呂巽,人面獸心,見呂安的妻子長得美麗,就生了邪念,用酒把呂安的妻子灌醉后奸污了。呂安之妻羞愧難當(dāng),自縊而亡。呂安回家后,從仆婦口中得知真情后,雖極其痛恨呂巽的禽獸之行,但礙于一母同胞的情面,只好隱忍不發(fā),僅將事情告訴了嵇康。誰知呂巽做賊心虛,總覺得有把柄在呂安的手里,對自己不利。于是就采取惡人先告狀的手段,向司馬昭誣告呂安,說呂安對母親不孝。
當(dāng)時,司馬昭正在標(biāo)榜“以孝治天下”,而呂巽又是他跟前的紅人。因此他下令將呂安抓起來。呂安不服,把呂巽的丑事揭發(fā)出來,并引嵇康為證。嵇康義不負心,保明此事。司馬昭不聽呂安的辯解,將他判處徒刑,流放到邊遠地區(qū)。嵇康對呂巽的做法十分憤恨,一氣之下就又寫下了《與呂巽絕交書》。不久,呂安在途中寫給嵇康的書信也被截獲。司馬昭以信中有不滿之詞為由,又將呂安收拘,同時下令逮捕嵇康。
嵇康在監(jiān)獄中思緒萬千,懷著復(fù)雜的心情,寫下了《幽憤詩》。他在詩中回憶幼年的生活,說自己早年養(yǎng)下了任性的脾氣,長大后,心地善良而不能識別好人壞人。他對自己無辜遭受陷害表示抗議,認為自己雖然被捕,但是在道義上還是正直光明的。嵇康未料到自己會有殺身之禍,所以在詩的結(jié)尾說,自己一旦脫離困境就將遠離塵世,“采薇山阿,散發(fā)巖岫,詠嘯長吟,頤性養(yǎng)壽”。
此時鐘會立意報復(fù)嵇康,力勸司馬昭殺掉他。他說:“嵇康,臥龍也,不可起,公無憂天下,顧康為慮耳?!庇终f:“當(dāng)年毋丘儉起兵時,嵇康就打算響應(yīng),只是山濤勸說數(shù)次作罷。過去齊國殺華士,魯國殺少正卯,都是由于他們害時亂教。現(xiàn)在嵇康和呂安言語放蕩,攻擊經(jīng)典,應(yīng)該借此機會殺掉他們,以淳風(fēng)俗。”于是司馬昭下令判處嵇康死刑。3000名太學(xué)生聯(lián)名上書,要求赦免嵇康,并要求他到太學(xué)去做老師。救援活動反而使司馬昭下定決心除掉嵇康。
在“時不我與”之時,不具慧眼,“好善暗人(呂巽)”,最終在主上憤其才情、小人進獻讒言、不肯屈己之志、懷抱全生之念中,嵇康赴難刑場,“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一曲《廣陵散》,慷慨悲壯,哀慟人心,終成“千古絕唱”。
循著或簡或繁的文字,我可以聽到竹林間不羈的長嘯聲中所伴隨的生命悲苦;聽到百家?guī)r那棵大柳樹下鼓風(fēng)煅鐵聲中所挾的憤激孤傲……而這一切的一切,不過如嵇康臨刑撫奏《廣陵散》的琴聲,在人們耳畔戛然而止后余下的淡淡回味。
面對嵇康,除了體味,我?guī)缀鯚o可言說。
玄風(fēng)散盡,琴音空落——嵇康所謂“《廣陵散》于今絕矣”的悵然悲壯凝固了一段歷史,也將他的生命凝固成幾張泛黃的故紙……
詠曰:
魏晉名士多遭變,
政爭導(dǎo)士止清談。
嵇康何由免罹難,
司馬屠刀漫腥膻。
?
(參http://www.zonghengdao.net/read.php?fid=15&tid=30424)
總結(jié)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随笔]魏晋风度与竹林七贤系列之二 嵇康任气有侠名的全部內(nèi)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Mac OS使用技巧之十二:解决APP
- 下一篇: Mac OS使用技巧之十三:Fi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