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颠覆了什么?
原標題:《繁花》顛覆了什么?
轉載來源:娛樂硬糖(yuleyingtang)
事實證明,太多人都看錯了《繁花》,但騰訊視頻看準了。
也別怪大家預期的兩極化,畢竟電影感“細糠”在劇圈曲高和寡的先例不要太多。然而12月27日上線以來,《繁花》迅速取得了大眾印象中“藝術劇”難以企及的商業成功:
驚人的廣告招商成績;騰訊視頻站內熱度值破31000;從作家導演到排骨年糕,抖音、小紅書相關話題刷屏;眼下,劇中重要場景上海黃河路已充滿打卡人群。不管是B端、C端還是衍生市場,都身體力行給出了自己的肯定答案。
如果說這還只是一部爆劇的應有戰績,《繁花》的獨特處更在于:它是無法用過往觀劇經驗和類型風格定義的一部劇。
它美得如夢似幻,卻激起了人們對90年代現實最深刻的探討和回憶;它敘事語言精巧似在云端,卻又傳遞了最人間煙火的故事與最人性幽微的情感;它有宏大的時代主題激蕩人心,又有無盡的細節令人反復回味,欲罷不能。
國劇發展成熟至今,加上“降本增效”更加謹小慎微。太多劇身上都有其他劇的影子,卻沒有觀眾的影子。而《繁花》身上絲毫沒有其他劇的影子,卻依然能照映出我們清晰的形象。
說到此處,硬糖君用“看準”似乎也有輕忽勝利者努力的嫌疑。但事實上,這確實是“繁花”——從《三體》的橫空出世,到《漫長的季節》的漫長余韻,再到《繁花》的迷人顛覆。騰訊視頻的“藝術驅動戰略”竟不是美好而遙遠的愿景,而是扎實在做的、成果顯著的當下。
正所謂,繁花漸欲迷人眼,早有蜻蜓立上頭。新賽季早已打響,這一次,平臺、創作者、觀眾終于都準備好了。
顛覆性的《繁花》
對于國劇來說,《繁花》像是最奢侈、最狂野的想象照進了現實,它生產的方式、成片的高度、以及引發的反響都是顛覆性的。這一點,可能從業者比觀眾感觸更深。
相比場場演出、場場不同的戲劇,以及需要走出家門、大銀幕觀影的電影,劇集是一種更加普世的文藝消費品。這也導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它很難像前兩者一樣奢談藝術,而更多是以娛樂消遣價值、傳播教化功能以及商業收益為標尺,其生產也更注重工業化與時效性。
這也造成了一些我們熟知的國劇頑疾。例如光影沒有太多因時因地因人的設計、更多靠后期彌補;表演對戲通常也沒時間碰撞打磨,許多驚為天人的電影演員到電視劇就會失色不少。
而《繁花》的顛覆性首先就在于,作為一部30集X45分鐘的長劇,它罕見地采用了工匠式的生產方式,朝一部大師作品去雕琢:籌備四年、拍攝三年多,一場戲可以拍將近40次……這樣今日業界幾乎不敢想象的制作節奏,當然離不開平臺對創作者的充分支持。要不是開播當天看到廣告招商情況,硬糖君幾乎認定騰訊視頻這是“為藝術獻身”了。
精工細作之下,許多演員都被挖掘出了全新的熒幕魅力。辛芷蕾美貌出圈,唐嫣口碑翻盤,馬伊琍再掀話題……不得不說,騰訊視頻的集星、造星實力,即便在一部事先被定義為“導演作品”的劇集里,仍然勢不可擋。
精細打磨的另一成果則是,《繁花》的信息含量與密度在國劇中也是顛覆性的。它以史詩氣魄的嚴肅文學為基底,頂尖電影導演操刀,海量戲骨出演,加上工匠式的雕琢打磨,從內容到視聽無處不值得關注留意。正如一位行業人士所言,“向上有藝術,向深有時代有命運,向下有故事,向左右旁枝有無盡的美貌和細節。”
一場對手戲、一句臺詞,甚至背景里一閃而過的道具都能講出門道,這樣的《繁花》需要反復拖拽進度條品鑒,也值得4K畫質與付費觀看。這樣的劇集,真正與曾經電視臺免費播放、供主婦邊聽邊做事的舊式電視劇,以及可以被短視頻無限切割高潮橋段的網劇區別開來,重新定義了互聯網新時代的劇集。
最后,《繁花》實現的共鳴共振、觸發集體討論的走向也是顛覆性的。
一方面,該劇輻射范圍已超越以年輕女性為主的劇集基本盤,吸引到男性觀眾、高知觀眾等增量人群,成功破圈。另一方面,除了常規的對角色、關系、表演、影像、改編的討論,以及一般爆款會引發的對特定年代的追憶、對特定領域的科普,《繁花》還掀起了一番有關“看不看得懂”、“喜不喜歡”的激烈論戰。
在硬糖君看來,這一討論的本質其實是:國劇到底能不能、該不該、配不配玩這么大?而《繁花》的收視成績比論戰結果更加有力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中國觀眾、而且是電視機前的大眾,完全能夠接受這樣手法上創新的、敘事有一定挑戰的作品。這足以顛覆以往許多慣例,回擊那些所謂為了照顧觀眾而水時長、寫降智情節、不肯創新的托詞。
獨特的國劇新陣營
“《繁花》到底爆沒爆?”開播以來,這樣的帖子在論壇幾乎就沒斷過。必須承認,上游影響下游,這樣的討論是熱錢時代風行一時的唯數據論的遺留。似乎人心與情感,都可以、也只能用一連串數據證明。
然而,總會有一些作品讓人意識到,在它們的藝術成就與行業意義面前,只以播放數據論撲爆的淺薄。例如這次的《繁花》,例如成功改編國民科幻巨著、一舉在國劇中開辟出新賽道的《三體》,例如去年對“懸疑+”形成有效探索的X劇場短劇《漫長的季節》《繁城之下》等。
我們能夠對這類劇集如數家珍,是因為它們都經受住了這番“爆沒爆”的質疑,憑借8分以上的高口碑在同期乃至全年的劇集中脫穎而出、留下長久的姓名。這正是觀眾給好作品的排面。
但觀眾不易注意到的是,這批劇集的出現,更是上游對唯數據論進行反思的結果。更具體一點,是平臺方騰訊視頻率先進行戰略轉向的結果。
2021年6月的影視年度發布上,騰訊視頻提出了以藝術與科技的雙向驅動、成為視頻娛樂引領者的中長期戰略。科技為指引、藝術為核心,兩大指標共同決定平臺的內容抉擇。之后的兩年間,騰訊視頻將其付諸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對戰略進行完善。
2023年的同一場合上,騰訊公司副總裁、騰訊在線視頻首席執行官孫忠懷分享了對于項目評判標準的最新思考。他承認,過去騰訊視頻作品的好壞標準更多指向一個包含流量和財務的復合型指標,考慮了財務上的成功,但與“藝術驅動”不完全一致,因此要升級調整,將作品的藝術成就與業務成功分開看。
“上上之選是二者都成功,口碑與流量雙豐收。假如二者不可兼得怎么辦?我覺得對于每個作品的創作者而言,一定是選藝術,選口碑。藝術成就是1,財務成功是0。沒有前面的1,再多0也無意義。這兩個標準分開,可以避免創作者走入誤區,迷失方向。”
很容易推測出,《三體》、《漫長的季節》與《繁花》都是在騰訊視頻這種全新的價值取向下才得以成為現在的樣子。而它們的成功,說是一次認知上的降維打擊也不為過。
放在十年前,不管是國產劇談藝術,還是互聯網資本談藝術,多半都會讓人嗤之以鼻,然而時代畢竟不同了。放眼全球,電影大師紛紛與流媒體合作內容,劇集品質趕超電影。再看國內,劇集隨媒介進一步細分,中短視頻劇如火如荼,長視頻劇則又到了重新確立自身價值與定位的關鍵時刻。
戲劇與電影、電影與電視劇,幾乎都是因為后者更便捷、更大眾,前者的藝術屬性才更被注意和強調,長視頻劇與中短視頻劇或許也會如此。2023年,正是在互聯網平臺的扶持推動下涌現出了許多選題深沉、風格強烈的劇集作品,國劇的藝術品時代或許就此開啟。
騰訊視頻打響新比賽
騰訊視頻率先跳出了傳統內容的賽道,將內容比拼拉到了新的層次、新的領域、新的高度。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首先,在藝術驅動戰略之下,尊重藝術家、尊重藝術創作的文化已經在騰訊視頻落地生根,成為平臺信仰,用以與當下算計博弈,影響到最基層的行動與最實在的內容生產。
《三體》、X劇場與《繁花》都是這樣的例子。一方面,平臺并未對創作時間設限,不僅《繁花》周期遠超一般國產劇,《三體》與《漫長的季節》也都經歷了長時間的打磨。前者從籌備到上映歷經七年時間,后者雖是12集短劇,從劇本階段到開播也歷時四年。
另一方面,允許主創保留個人風格、或者進行一些非常規的藝術探索。《繁花》有多王家衛自不用多說,X劇場也完全做到了一劇一格不重樣。即便是傳統類型劇,如啟用非常規偶像劇導演的《星漢燦爛》與《夏花》,也展現出古偶與現偶在影像上的更多可能性。
事實上,做內容要追求什么,這個問題在騰訊視頻已經非常明確。除了以上強調的藝術價值,還有社會價值,以及有助于成全平臺長期主義的長期價值。
2023年的每一季度,騰訊視頻基本都有5部以上作品入選廣電總局優秀視聽作品,涵蓋網絡劇、網絡綜藝節目、網絡紀錄片、網絡動畫片、網絡電影五大品類。此外,《三體》輸出海外,《漫長的季節》征戰首爾國際電視節與釜山國際電影節,都在國際舞臺上為國爭光。
《繁花》則讓我們再次看到了騰訊視頻所追求的“好故事”是如何升級的:不止于戲劇性、藝術性、文學性,更能從人文性、思想性、時代性等層面長久地引發觀眾的價值共鳴與深度思考。不難看出,這也正是讓內容成為傳播更廣、流傳更久的佳作的關鍵。
而從未來儲備看,騰訊視頻依舊堅定走在“高人文價值、高藝術價值”這條賽道上。不僅有改編自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戰爭和人》《千里江山圖》《主角》《風禾盡起張居正》,還有《黃卡》《燕食記》《文城》等特色鮮明的重磅文學IP。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平心而論,《三體》《漫長的季節》《繁花》這樣的劇集很容易出現口碑與熱度倒掛的情況,騰訊視頻卻改寫了局面。三部劇都做到了口碑熱度雙收,既有嚴肅媒體嚴肅點評、科普深挖,又有識貨的年輕人為其特效水準、視聽手法傾倒,以玩梗、嗑CP、線下打卡等新型消費方式為其搖旗吶喊。
這充分說明,中國觀眾是有能力欣賞和支持好內容、創新內容的。無論是天天為古偶操心的年輕網友,一度與國產劇雙向背棄的男性觀眾,還是被視為“下沉市場”的父母祖輩這些電視機觀眾,都值得一次消費升級。
而當騰訊視頻率先明確以藝術驅動作為平臺內容戰略的核心,甚至發愿要將主要目標放在“平臺所有作品的藝術水準的持續提升”上。我們也愿意相信,《繁花》一定是好的開始,而不會是絕響。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繁花》颠覆了什么?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精品、捧新、提收益,优酷“扶摇之夜
- 下一篇: 原创:人民网发声了!王俊凯机场怒怼“代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