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多吃多占,反受其乱?俄罗斯的自顾不暇,早在1480年就已经注定
俄羅斯,一個自顧不暇的國家。
1939年8月23日,蘇聯與納粹德國代表在莫斯科秘密簽訂《蘇德互不侵犯協定》。
彼時的納粹德國如日中天,令英法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威脅,但奈何第一次世界大戰元氣大傷,根本無力也不敢言戰,遂推行“綏靖政策”以圖禍水東引。畢竟雖然英法和納粹德國勢同水火,但反共反蘇的理想殊途同歸,希特勒也一度以“反共反蘇”安撫西方。
英法的借刀殺人,令蘇聯如坐針氈,為避免首當其沖,蘇聯開始謀求與納粹德國合作。
對于希特勒而言,“反共反蘇”當然是終極目的,畢竟除了所謂雅利安人的優越感,蘇聯廣袤的土地也是德國最垂涎三尺的。但一戰的慘痛教訓一再表明:想要消滅俄國就必須避免兩線作戰,具體來說就是要先蕩平西歐。
鑒于謀求國土安全的期望不謀而合,于是蘇德兩國攜手并肩,秘密劃定了兩國在東歐的勢力范圍。隨后第二次世界大戰,波蘭在蘇德夾擊下再度亡國,蘇德領土也正式接壤。
瓜分波蘭后,納粹德國隨即揮師西進橫掃西歐,而為了應對德國的下一步攻擊,斯大林開始打造規模龐大的“斯大林防線”即“東方戰線”,具體來說就是將國界線大規模向西推進。
蘇芬戰爭慘勝后,蘇聯獲得卡累利阿地峽、貝柴摩等一系列地區;1940年3月,蘇軍開進波羅的海三國,隨后將其納入蘇聯領土;6月,蘇聯強迫羅馬尼亞割讓比薩拉比亞。
通過一系列動作,蘇聯國界線整體向西推進了300~400公里,面對納粹德國的國土縱深大大增加,為接下來的蘇德戰爭打下了堅實基礎。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打臉。雖然斯大林的一系列操作擴張了領土,增加了縱深,但一是勞民傷財,比如為了構筑“斯大林戰線”,蘇聯不得不將原有的“巴普洛夫防線”拆東墻補西墻;二是國防力量前出,雖然增加了縱深,但防范德軍突襲的蘇軍因為蘇德接壤大量布置在了德軍閃擊戰的打擊范圍內,必然讓蘇軍在開戰之初遭遇迎頭痛擊;三是全面樹敵,尤其是被搶走土地的羅馬尼亞,從此對蘇聯咬牙切齒并成為納粹德國的忠實擁躉,羅馬尼亞軍團也成為蘇德戰爭期間打擊蘇軍最兇狠的部隊。
再加上蘇軍還未從“大清洗”中恢復元氣,于是斯大林的苦心孤詣,最終的結果就是蘇聯在蘇德戰爭初期的一潰千里,短短三個月時間就損失了300萬軍隊,在莫斯科誓死抵抗的蘇聯一度走到了亡國滅種的邊緣。
不過,雖然蘇德戰爭前期的傷亡如此慘痛,但蘇聯似乎并未汲取教訓,在面對任何可能的擴張機會時,蘇聯依就會一往無前,即便刀山火海也在所不惜,而這種不顧實際的窮兵黷武,某種程度上也成為蘇聯最終分崩離析的重要因素。
那么,為何會出現如此匪夷所思的情況?這到底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靜夜史認為根本原因在于俄國從來就是一個“噬土成性”的國家,這種對土地的渴望,足以讓俄國失去理智。
而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因素,靜夜史認為蒙古居功至偉。
雖然俄羅斯的文明起源是維京人建立的“基輔羅斯”,是名副其實的歐洲血統。但由于東斯拉夫人活躍在東歐平原,而東歐平原又與橫亙亞歐大陸內部的溫帶草原帶相連,于是來自東亞的游牧民族不斷前來,比如匈奴,比如突厥,比如蒙古。而蒙古作為游牧民族的出類拔萃者,在13世紀初一飛沖天后,旋即發動了三次大規模西征,尤其是第二次西征,直接橫掃東歐平原,將東斯拉夫民族徹底踩在了腳下。
莫斯科等俄羅斯城邦,就這樣被蒙古金帳汗國統治了240年,直到1480年自立門戶。
由于蒙古統治東歐時,幾乎殺光了俄羅斯貴族,且統治時間長達兩個半世紀,于是俄羅斯民族的形成過程,帶有強烈的蒙古色彩。俄羅斯不僅成為西方國家眼中的“白皮韃靼人”,其血液里流淌的“噬土成性”基因也讓俄羅斯成為名副其實的“服地魔”。
立國之初的俄羅斯,內心最迫切的是得到西方,也就是西歐文明的認可。雖然他們作為凱爾特人和日耳曼人等民族的后裔,昔日也是被羅馬帝國全方位鄙視的野蠻人,但面對更加野蠻的東斯拉夫,它們有理由自號文明正統。
為了融入西方,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早在自立門戶前的1472年就迎娶了拜占庭帝國末代公主索菲亞,從此以“第三羅馬”自居,并奉東正教為國教。
但問題是基督教早在羅馬帝國時期就東西分裂,教派內部沖突相比于教際沖突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沙俄以東正教為正朔,明顯是拜錯了碼頭。
在民族大相徑庭,宗教針鋒相對的情況下,俄羅斯的一路向西只能是歸西。
而更讓西方國家難以容忍的,是俄羅斯一發不可收拾的領土擴張。
對俄羅斯而言,在東歐的一畝三分地,想要活下去就必須你死我活地戰斗下去,在稱王稱霸之前,俄羅斯首先需要解決的生存問題。
這本無可厚非,但很多事情,一旦開始就根本停不下來,而且根本控幾不住幾幾。尤其是當打仗明搶的收益遠遠高出自己辛苦努力時,這種強烈的擴張欲望瞬間就會成為俄羅斯的座右銘。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蒙古留下的擴張基因很快在俄羅斯人的身體里落地生根,俄羅斯的領土擴張從此像上了發條的鐘,一刻也不曾停。
在俄羅斯加班加點的擴張下,周邊政權紛紛覆滅,尤其是1552年消滅喀山汗國后,沙俄實力與蒙古徹底逆轉,領土更是開始了成指數增長。
從1480年到1917年,在短短400多年時間里,沙俄領土猛增400多倍,從東歐一隅的小國迅速成長為國土面積達2200多萬平方公里的龐大帝國。
隨著領土的不斷膨脹,沙俄與西歐各國本就脆弱的關系更加雪上加霜。但因為領土擴張有了更多的底氣,所以沙俄更加強化了融入西方的夢想。而在融入西方無望的情況下,沙俄愿意打進西歐,畢竟當西歐也成為沙俄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然也就實現了與西方稱兄道弟的夢想。
沙俄的美好理想,得到了西方國家的積極回應,大家紛紛表示我去年買了個大手表,并形成同仇敵愾的聯盟,沙俄面臨的國際環境更加被動。
長期以來,因為沙俄的擴張無一例外都夾雜著周邊國家和民族的血淚,即便不被生吞活剝也是遍體鱗傷、奄奄一息,所以沙俄鄰國無不咬牙切齒。
而在沙俄擴張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將其他民族踩在腳下的“大俄羅斯”主義思想,則讓非鄰國也對沙俄深惡痛絕。
因此當西方國家高舉“反俄聯盟”,總是能一呼百應,沙俄的國際環境也長期惡劣。
等到十月革命爆發,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俄國面臨的局面就更加眾叛親離。
縱觀世界近現代史,大國崛起無不伴隨著領土的擴張,尤其是英國,作為日不落帝國,曾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總面積達330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闊殖民地。所以沙俄的擴張,理論上并不應該成為被圍追堵截的根本因素,畢竟這是五十步笑百步。
但從世界地圖上來看,作為大陸型帝國,沙俄是列強之中唯一一個殖民地與本土山水相連甚至不分彼此的國家。
在英法等殖民帝國眼里,本土和殖民地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雖然對殖民地也傾注了大量心血,比如英屬印度作為“英國女王王冠上的明珠”,是日不落帝國的模范殖民地。但再優秀的殖民地也不可能成為英國女王下榻的風水寶地,殖民地民眾也更不可能和本土老爺們平起平坐。
而且在它們本土狹小的情況下,英國作為海洋型帝國率先將目光投向海外。法國雖然身在西歐大陸但擴展空間也相當有限,只能將目光也投向其他大洲。
在這樣的情況下,西方國家雖然殖民地廣闊,但和本土關系并不緊密,本質上是本土的奶牛和菜園。
所以當綜合國力盛極而衰,尤其是二戰導致元氣大傷后,英法等國陸續放棄了殖民地,帝國邊界也重新回到了本土。
但俄羅斯情況不同,因為從本土向外擴張,俄羅斯的每一塊新領土都與本土組成了密不可分的整體。
因為距離近在咫尺,所以俄羅斯能夠將本土的國家機器完全推廣移植。更重要的是,俄羅斯在征服新土地的同時,對原住民驅逐甚至屠殺,并將俄羅斯族大量遷入,于潛移默化中實現了種族換血。
而當殖民地上基本都是俄羅斯人,那么即便俄羅斯綜合國力盛極而衰,典型如1991年的蘇聯解體,俄羅斯也能保持如此廣闊的領土面積。
在大國競爭中,領土作為一國的核心要素之一,代表著一國資源儲量、人口承載力以及國土縱深的大小,俄羅斯的體量首先就意味著大國身份。
這種先天優勢注定了俄羅斯比英法等國有更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
但所謂“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巨大的領土面積當然令俄羅斯滿意,但卻也成為俄羅斯的巨大負擔。
因為列寧去世后,斯大林時代的蘇聯“大俄羅斯”主義死灰復燃,所以伴隨著俄羅斯地位的高山仰止,蘇聯也越來越成為大號的俄羅斯。
所以蘇聯解體,首先讓俄羅斯失去了50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闊國土和超過7000萬的人口,更可怕的是,由于其他加盟國的遠走高飛,以及吃里扒外的寡頭集團與西方資本的里應外合,俄羅斯徹底失去了強大而完整的工業體系,只能靠出賣油氣資源和武器裝備為生。
而資源與軍工行業,對拉動就業的作用不能說沒有,只能說聊勝于無,所以俄羅斯在艱難求生的同時,人口不斷外流。
而因為經濟的長期不景氣,再加上天寒地凍的國土環境,俄羅斯的人口自然增長率也相當低迷。
在人口常年負增長的情況下,俄羅斯守衛龐大的國土必然是越來越力不從心。
但問題是,普京早已強調“俄羅斯雖大,但沒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守護領土并尋機擴張不僅是俄羅斯的生存信條,其長期惡劣的國土形勢也不由得俄羅斯主動退縮。
畢竟領土越大,所謂的戰略要點就越多。因為蘇聯解體后西方國家唯恐俄羅斯死得太輕松,落井下石和圍追堵截的力度變本加厲,所以為了活下去,俄羅斯必須堅決反擊,而且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抗,俄羅斯的周邊早已烽煙四起,也因此不得不處處設防,節節抗擊。
在這樣的情況下,巨大的國土面積對俄羅斯而言是縱深,更是負擔。
從俄羅斯的擴張歷程來看,其最成功的戰略要地搶奪是趁火打劫奪走清朝的外東北和外西北,以及煽動蒙古自立門戶,令清朝前期200年苦心孤詣締造的北方防線徹底被摧毀,時至今日北方依然不得安寧。
但當前的國際環境下,中俄為了對抗西方國家的圍追堵截早已選擇“背對背擁抱”的抱團取暖,再加上遠東幾乎人跡罕至,所以東歐、高加索和中亞才是俄羅斯的主戰場,而這也足以令俄羅斯疲于奔命。
在獨木難支的情況下,俄羅斯當然希望朋友多了路好走,但問題是俄羅斯最缺的從來都是朋友。從蘇聯解體以來,雖然留下了獨聯體等朋友圈,讓“盟友只有陸軍海軍”的俄羅斯不再尷尬,但各成員國早已貌合神離,甚至各懷鬼胎。
畢竟,在俄羅斯被西方國家窮追猛打的情況下,靠近俄羅斯就等于選擇成為眾矢之的。
而且更尷尬的是,近水樓臺的俄羅斯雖然能夠帶來安全,但卻基本無法產生收益。
今天的很多第三世界國家,之所以對英法等西方列強感恩戴德甚至說什么也要留在殖民者身邊,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跟著列強有肉吃。
對于小國而言,活下去比要臉更重要,而西方列強雖然在卷鋪蓋走人后,依然通過“剪刀差”等方式推行經濟掠奪,但相比于自力更生進而自生自滅,被拉入西方主導的國際市場終歸是能吃香喝辣的,所以它們愿意繼續跟著殖民者混。
但俄羅斯自己都自顧不暇了,而且資源立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本就和其它盟友是競爭關系,更重要的是俄羅斯的資源出口也基本掌握在西方國家主導的國際市場。
所以,如果不是熊爪在側,它們更愿意和波羅的海三國一樣跟著西方國家混吃等死。
可以說,俄羅斯真正能指望的,只有自己。而數百年來不顧一切的擴張,早已透支了俄羅斯的能量。今天的俄羅斯,盡管在哈薩克斯坦暴亂中依靠集安組織雷厲風行,但關于俄羅斯是否趁虛而入控制哈薩克斯坦的傳聞層出不窮,俄羅斯的窘迫可見一斑。
而未來的俄羅斯,必將更加尷尬。畢竟核武器雖是鎮國神器,但并不一定能保證俄羅斯的國泰民安,畢竟蘇聯解體時核武器也并未發生作用,未來的俄羅斯必將在自顧不暇中艱難前行。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多吃多占,反受其乱?俄罗斯的自顾不暇,早在1480年就已经注定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周总理晚年时,为什么说:周门不幸!
- 下一篇: “东方智慧”的魅力在哪里?在成都市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