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力法计算弹性固定无铰拱的原理_《隧道结构体系设计》PPT课件.ppt
《《隧道結構體系設計》PPT課件.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隧道結構體系設計》PPT課件.ppt(5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第五章 隧道結構體系設計 原理與方法 第一節 概 述 隧道的結構體系是由 圍巖 和 支護結構 共同組成的。其 中圍巖是主要的承載元素,支護結構是輔助性的,但通常也 是必不可少的,在某些情況下,支護結構主要起承載作用。 這就是按現代巖石力學原則設計支護結構的基本出發點。 隧道開挖前巖體處于初始應力狀態 , 謂之 一次應力 狀態 ;開挖隧道后引起了圍巖應力的重分布 , 同時圍巖 將產生向隧道內的位移 , 形成了新的應力場 , 稱之為圍 巖的 二次應力狀態 , 這種狀態受到開挖方式 爆破 、 非爆 破 和方法 全斷面開挖 、 分部開挖等 的強烈影響 。 如果 隧道圍巖不能保持長期穩定 , 就必須設置。
2、支護結構 , 從 隧道內部對圍巖施加約束 , 控制圍巖變形 , 改善圍巖的 應力狀態 , 促使其穩定 , 這就是 三次應力狀態 。 顯然這 種狀態與支護結構類型 、 方法以及施設時間等有關 。 三 次應力狀態滿足穩定要求后就會形成一個穩定的洞室結 構 , 這樣 , 這個力學過程才告結束 。 要進行支護結構設計 , 就必須充分認識和了解以下五方面的 問題 圍巖的初始應力狀態 , 或稱一次應力狀態 , 這部分內 容已在第四章中作了介紹; 開挖隧道后圍巖的二次應力狀態 和位移場 ; 判斷圍巖二次應力狀態和位移場是否符合穩定性條件即圍 巖穩定性準則 。 一般可表示為 5-1 式中的 、 是根據圍巖的物。
3、理力學特性所確定的某些特 定指標 。 0 2 2u 0, 0, 2 2 1 2 RuF Rf 、 1R 2R 設置支護結構后圍巖的應力狀態 , 亦稱圍巖的三次應 力狀態 和位移場 , 以及支護結構的內力 和位移 。 判斷支護結構安全度的準則 , 一般可寫成 5-2 式中的 、 是支護結構材料的物理力學參數 。 3 3u M 0, 0, 22 11 KF KMf 1K 2K 第二節 圍巖的二次應力場和位移場 一 、 隧道開挖后的彈性二次應力狀態及位移狀態 計算圍巖的二次應力場和位移場 , 首先推算隧道開挖 前圍巖的初始應力狀態 , 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位移場 。 隧道開挖后 , 因其周邊上的徑向應力。
4、 和剪應力 都為零 , 故可向具有初始應力的圍巖 , 在隧道周邊上反方向施加與 初始應力相等的釋放應力 。 用彈性力學方法計算帶有孔洞 的無限平面在釋放應力作用下的應力 和位移 。 而真實 的圍巖二次應力場及位移場為 0 0 0u n 1 1u 12 102 uu 模擬隧道開挖所經歷的力學過程可以用圖 5-1表示 。 A B 0 0 a B A 0 x0 , u 0 0 n 1 1 , u 1 1 2 2 0 1 u u 2 1 r 2 b c d z n 圖 5-1 隧道開挖所經歷的力學過程模擬 對于自重應力場中的深埋隧道 , 常常將它的圍巖初始應力 場簡化為常量場 , 也就是假定圍巖。
5、的初始應力到處都是一 樣 。 并取其等于隧道中心點的自重應力 , 即 式中 為隧道中心點的埋深,以 m計, 是圍巖的側壓力 系數,無量綱。 zx cz H cH 根據彈性力學原理,這個 問題的求解還可以簡化為 不考慮體積力的形式,而 用在有孔無限平面 無重的 無窮遠邊界上作用有垂直 均布荷載和水平荷載的形 式來代替,如圖 5-2所示。 Z r 0 r A X C H H C 圖 5-2 力學模型 由此而引起的計算誤差在洞周上是不大的,并隨著隧道埋深 的增加而減少。當埋深超過 10倍洞徑時,其誤差可以忽略不 計。 二 、 隧道開挖后形成塑性區的二次應力狀態及位移狀 態 塑性應力區域是由于多數圍。
6、巖具有塑性這一性質而造成 的 。 塑性 就是指圍巖在應力超過一定值后產生塑性變形的性 質 。 此時 , 應力即使不增加 , 變形仍繼續 。 當圍巖內應力超 過圍巖的抗壓強度后 , 圍巖發生塑性變形并迫使塑性變形的 圍巖向隧道內滑移 。 塑性區的圍巖因變得松弛 , 其物理力學 性質也發生變化 。 三 、 無支護坑道的穩定性及其破壞 坑道穩定性 是指隧道圍巖在開挖過程中 , 在不設任何 支護情況下所具有的穩定程度 。 無支護坑道圍巖的失穩破壞有 三種形式 由于破碎巖體的自重作用 , 超過了它們脫離巖體的阻力而多 在頂部 、 較少在側壁處造成局部崩塌; 由圍巖應力重分布所造成的應力集中區域內的巖體。
7、強度破壞 而形成的崩塌 。 一般發生在脆性巖體中 , 且在多數情況下 , 巖 體破壞從坑道側壁開始 , 同時巖體的破壞和位移也可能發生在 頂部和底部; 在塑性巖體中 , 穩定的喪失是由于塑性變形的結果 , 巖體產 生了過度的位移 , 但無明顯的破壞跡象 。 第三節 隧道圍巖與支護結構的共同作用 一 、 收斂和約束的概念 開挖隧道時 , 由于臨空面的形成 , 圍巖開始向洞內產生 位移 , 這種位移我們稱之為 收斂 。 若巖體強度高 , 整體性好 、 斷面形狀有利 , 巖體的變形到一定程度 , 就將自行停止 , 圍 巖是穩定的 。 反之 , 巖體的變形將自由地發展下去 , 最終導 致隧道圍巖整體失。
8、穩而破壞 。 在這種情況下 , 應在開挖后適 時地沿隧道周邊設置支護結構 , 對巖體的移動產生阻力 , 形 成 約束 。 相應地支護結構也將承受圍巖所給予的反力 , 并產 生變形 。 如果支護結構有一定的強度和剛度 , 這種隧道圍巖 和支護結構的相互作用會一直延續到支護所提供的阻力與圍 巖應力之間達到平衡為止 , 從而形成一個力學上穩定的隧道 結構體系 。 這時的隧道圍巖應力狀態稱為 三次應力狀態 。 二 、 坑道支護后的圍巖應力狀態及位移狀態 隧道開挖后,圍巖應力狀態出現兩種情況 一種是開挖后的二次應力狀態仍然是彈性的,隧道圍巖除 因爆破、地質狀態、施工方法等原因可能引起稍許松弛掉塊外, 是。
9、穩定的,在這種情況下,坑道是穩定的,原則上無需支護,即 使支護也是防護性的,支護方法一般可采用噴漿或者噴射混凝土; 另一種是開挖后隧道圍巖產生一定范圍的塑性區,此時應采 用承載型的支護結構,以維護坑道的穩定。 坑道支護后,相當于在坑道周邊施加了一個阻止隧道圍巖變 形的支護阻力 抗力 ,從而也改變了圍巖的二次應力狀態。支護 阻力的大小和方向對圍巖的應力狀態有著很大的影響 。 三 、 圍巖特性曲線 支護需求曲線 支護阻力 與隧道洞壁位移 的關系曲線如圖 5-12所示。 aP au 形變壓力 松散壓力 a 彈塑性分界 P P a,max u lim u a a,minP a,maxu 圖 5-12。
10、 圍巖特性曲線 這條曲線形象的表達 了支護結構與隧道圍 巖之間的相互作用 在極限位移范圍內, 圍巖允許的位移大了, 所需的支護阻力就小, 而應力重分布所引起 的后果大部分由圍巖 所承擔;圍巖允許的 位移小了,所需的支 護阻力就大,圍巖的 承載能力就得不到充 分的發揮。 四 、 支護特性曲線 支護補給曲線 以圓形隧道為研究對象 , 并假定圍巖給支護結構的反力也是徑 向勻布的 。 因此 , 這還是一個軸對稱問題 。 相對于圍巖的力學 特性而言 , 混凝土或鋼支護結構的力學特性可以認為是線彈性 的 , 也就是說作用在支護結構上的徑向均布壓力 是和它的徑 向位移 成線性關系 , 即 式中的 定義為支。
11、護結構的剛度 。 aP 0uua 0uuKP asa sK aP u a 錨噴聯合支護 噴混凝土支護 錨桿支護 圖 5-13 支護特性曲線 對于幾種支護結構型式 , 其支 護特性曲線如圖 5-13所示 。 五 、 圍巖與支護結構準靜力平衡狀態的建立 三次 應力場 如果支護結構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 , 則圍巖的支護需求曲線 和支護結構的支護補給曲線會相交一點 , 而達到平衡 , 這個 交點都應在 或 之前 。 隨著時間的推移 , 地下水位逐漸 恢復 , 圍巖物性指標惡化 , 錨桿銹蝕等等 , 這個平衡狀態還 將調整 。 limu maxu a 彈塑性分界 P u a 圖 5-14說明 1. 不同。
12、剛度的支護結構與圍 巖達成平衡時的 和 是 不同的。 2. 同樣剛度的支護結構,由 于架設的時間不同,最后達 成平衡的狀態也是不同的。 aP au 圖 5-14 圍巖和支護結構的相互作用 第四節 支護結構的設計原則 支護結構的 基本作用 在于與圍巖一起組成一個有足夠 安全度的隧道結構體系 , 能承受可能出現的各種荷載;保持 隧道斷面的使用凈空;防止圍巖質量的進一步惡化;提供空 氣流通的光滑表面 。 因此 , 任何一種類型的支護結構都應具 有與上述作用相適應的構造 、 力學特性和施工的可能性 。 一 、 支護結構的基本要求 1. 必須能與圍巖大面積地牢固接觸 , 即保證支護結構與圍巖 作為一個整。
13、體進行工作 。 根據不同的開挖和支護方法 , 兩者的接觸狀態可作如下 分類 的接觸狀態 圍巖與支護結構 襯砌噴混凝土、泵送混凝土牢固的 土質隧道有回填層松散的 面接觸 鋼支撐確定的 撐模筑混凝土襯砌、木支任意的 點接觸 2. 重視早期支護的作用 , 并使早期支護與永久支護相互配 合 , 協調一致地工作 。 3. 要允許隧道圍巖能產生有限制的變形 , 以充分發揮圍巖 的承載能力而減少對支護結構的不利作用 , 使兩者更加 協調的工作 。 4. 必須保證支護結構及時施作 。 5. 作為支護結構要能根據隧道圍巖的動態 位移 、 應力等 , 及時地進行調整和修改 , 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圍巖狀態 。 二 、。
14、 支護結構類型的選擇和設計 根據其使用目的 , 支護結構可分為 防護型支護 構造型支護 承載型支護 在設計支護結構時應注意 支護結構最好設計成封閉式的,一般都應有仰拱。 對于抗拉性能較差的混凝土類支護結構,應盡量 避免受彎矩作用。 第五節 圍巖壓力 圍巖壓力 是指引起地下開挖空間周圍巖體和支護結構變形或 破壞的作用力。 一 、 圍巖壓力分類 圍巖壓力按作用力發生的形態 , 一般可分為如下幾種類型 1. 松動壓力 由于開挖而松動或坍塌的巖體以重力的形式直接作用在支 護結構上壓力稱為松動壓力。 2. 形變壓力 形變壓力是由于圍巖變形受到與之密貼的支護結構 如錨噴 支護等 的抑制,而使圍巖與支護結構。
15、共同變形的過程中,圍巖 對支護結構施加的接觸壓力。 3. 膨脹壓力 當巖體具有吸水膨脹崩解的特征時,由于圍巖吸水而膨脹 崩解所引起的壓力稱為膨脹壓力。 4. 沖擊壓力 沖擊壓力是在圍巖中積累了大量的彈性變形能之后 , 由于 隧道的開挖 , 圍巖約束被解除 , 能量突然釋放所產生的壓力 。 二 、 圍巖松動壓力的形成和確定的方法 作用在支護結構上的圍巖松動壓力總是遠遠小于其上覆 蓋地層自重所造成的壓力。這可以用圍巖的 “ 成拱作用 ” 來 解釋。 拿一個在水平成層的圍巖中開挖隧道的例子 , 來說明隧 道開挖后圍巖又變形到坍塌成拱的整個變化過程 圖 5-16。 a 變形階段; b 松動階段; c 。
16、塌落階段; d 成拱階段 。 圖 5-16 圍巖松動壓力的形成 將隧道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拱稱為 “ 天然 拱 ” 或 “ 塌 落拱 ” 。它如同一個承載環一樣承受著上覆地層的全部重 量,并且將荷載向兩側傳遞下去。這就是圍巖的 “ 成拱作 用 ” 。而天然拱范圍內破壞了的巖體的重量,就是作用在 支護結構上的圍巖松動壓力的來源。 實踐證明 , 天然拱范圍的大小除了受上述的圍巖地質條件 、 支護結構架設時間 、 剛度以及它與圍巖的接觸狀態等因素 影響外 。 還取決于以下諸因素 隧道的形狀和尺寸。 隧道的埋深。 施工因素 一 深埋隧道圍巖松動壓力的確定方法 當隧道的埋置深度超過一定限值后,圍巖的松動壓。
17、力僅 是隧道周邊某一破壞范圍(天然拱)內巖體的重量,而與埋深 無直接關系。 1、 統計法 我國 隧規 所推薦的方法 現在我國 隧規 中隧推薦的計算圍巖豎向勻布松動壓 力的公式 , 就是根據 357個鐵路隧道的塌方資料統計分析而擬 定的 wh hq s 1245.0 式中的 為圍巖容重; s 為圍巖級別; 為寬度影響系數, 由 w1i( B-5) 計算, B 為坑道寬度, i 為 B每增減 1m時的 圍巖壓力增減率,當 B 5m時,取 i 0.2,當 B 5m時,取 i 0.1。 s w 公式的適用條件為 H/B 1.7, H為坑道的高度; 深埋隧道; 不產生顯著偏壓力及膨脹力的一般圍巖; 采用。
18、礦山法施工 。 圍巖水平勻布的松動壓力 , 按表 5-3中的經驗公式計算 , 其適 用條件同上 。 圍巖級 別 水平均 布壓力 0 0.15q 0.15 0.3q 0.3 0.5q 0.5 1.0q 表 5-3 圍巖水平均布壓力 作用在支護結構上的荷載是很不均勻的,這是因為在 級及 級圍巖中,局部塌方是主要的,而在其它類別的圍巖中,巖體 破壞范圍的形狀和大小,受巖體結構、施工方法等因素的控制, 也是極不規則的。根據統計資料,圍巖豎向松動壓力的分布圖 形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六種,如圖 5-17所示。 圖 5-17 圍巖豎向松動壓力的分布圖形 2、 普氏理論 普洛托李雅克諾夫認為所有的巖體都不同程度。
19、地被節 理、裂隙所切割,因此可以視為散粒體。 基于這些認識,普 氏提出了 巖體的堅固性系數 又叫似摩擦系數 的概念。 0t a n t a n cf 式中 、 為 巖體的似摩擦角和內摩擦角 ; 、 為 巖體的抗剪強度和剪切破壞時的正應力; 為 巖體的粘結力。 0 c 巖體的堅固性系數值,是一個說明巖體各種性質 如強度、 抗鉆性、抗爆性、構造、地下水等 的籠統的指標 。 在確定巖 體的值時,除了考慮其強度指標外,還需根據巖體的構造特 征等因素,并結合以往的工程實踐經驗加以修正。 為了確定圍巖的松動壓力,普氏還提出了基于天然拱概念的 計算理論,作用在支護結構上的圍巖壓力就是天然拱以內的 松動巖體的。
20、重量。而天然拱的尺寸,即它的高度和跨度則與 反映巖體特征的值和所開挖的隧道寬度有關, 其具體表達式 為 f bh k 式中 為天然拱高度; b為天然拱半跨度 。 kh 在堅硬巖體中,坑道側壁較穩定,天然拱的跨度就是隧道 的寬度,即 為隧道的凈寬度的一半 ,如圖 5- 18a所示, 在松散和破碎巖體中,坑道的側壁也受擾動而 滑移,天然拱的跨度也相應加大為 圖 5-18b tbb tb 245t a n 0tt Hbb 式中 為隧道凈跨度的一半; 為隧道凈高度;其余符號 含義同前 。 tb tH 一般來說 , 普氏理論比較適用于松散 、 破碎的圍巖中 。 圖 5-18 隧道圍巖塌落拱 3、 泰沙。
21、基理論 泰沙基 K.Terzaghi也將巖體視為散粒體 。 他認為坑道開 挖后 , 其上方的巖體將因坑道變形而下沉 , 并產生如圖 5- 19所示的錯動面 OAB。 圖 5-19 泰沙基理論 一般情況下,深埋隧道與 淺埋隧道界限的確定應以隧道 頂部覆蓋層能否形成 “ 天然拱 ” 為原則,但要準確定出其界限 值是困難的,因為它與許多因 素有關,因此一般只能根據經 驗判斷。通常,當地面與隧道 頂部之間的巖層厚度超過塌方 平均高度的 2 2.5倍以上時, 一般可作為深埋隧道處理。對 于特殊情況應作具體分析。 二 淺埋隧道圍巖松動壓力的確定方法 隧道工程實踐表明,當隧道埋深不大時,開挖的影響將 波及到。
22、地表,無法形成 “ 天然拱 ” 。因此,上述估其深埋隧 道圍巖松動壓力的公式對淺埋隧道是不適用的, 如圖 5-20,從松散介質極限平衡的角度,對施工過程中 巖體運動的情況進行分析若不及時支護,或施工時支護下 沉,會引起洞頂上覆蓋巖體 EFHG的下沉與移動,而且它的移 動受到兩側其它巖體的挾持,反過來又帶動了兩側三棱體 ACE和 BDF的下滑,形成兩個破裂面 為了簡化,假定它們都 是與水平面成角的斜直面,如圖 5-20a中的 AC和 BD。研究洞 項上覆蓋巖體 EFHG的平衡條件,即可求出作用在支護結構上 的圍巖松動壓力。 圖 5-20 淺埋隧道圍巖松動壓力的確定 第六節 隧道結構體系的計算模型。
23、 一 、 計算模型的建立原則 一個理想的隧道工程的數學力學模型應能反映下列的因素 必須能描述有裂隙和破壞帶的 , 以及開挖面形狀變化所 形成的三維幾何形狀 。 對圍巖的地質狀況和初始應力場不僅要能說明當時的 , 而且還要包括將來可能出現的狀態 。 應包括對圍巖應力重分布有影響的巖石和支護材料非線 性特性 , 而且還要能準確地測定出反映這些特性的參數 。 如果要知道所設計的支護結構和開挖方法能否獲得成功 , 即想評估其安全度 , 則必須將圍巖 、 錨桿和混凝土等材料的局 部破壞和整體失穩的判斷條件納入模型中 。 當然 , 條件必須滿 足現行設計規范的有關規定 。 要經得起實際的檢驗 , 這種檢驗。
24、不能只是偶然巧合 , 而是 需要保證系統的一致性 。 二 、 常用的計算模型 從各國的地下結構設計實踐看 , 目前在設計隧道的結構 體系時 , 主要采用兩類計算模型第一類模型是以支護結構作 為承載主體 , 圍巖作為荷載主要來源 , 同時考慮其對支護結構 的變形起約束作用;第二類模型則相反 , 是以圍巖為承載主體 , 支護結構則約束和限制圍巖向隧道內變形 。 第一類模型又稱為傳統的 結構力學模型 。它將支護結構 和圍巖分開來考慮,支護結構是承載主體,圍巖作為荷載的 來源和支護結構的彈性支承,故又可稱為 荷載 結構模型 圖 5-23a。 這一類計算模型主要適用于圍巖因過分變形而發生松弛 和崩塌,支。
25、護結構主動承擔圍巖 “ 松動 ” 壓力的情況。 屬于這一類模型的計算方法有彈性連續框架 含拱形 法,假定抗力法和彈性地基梁 含曲梁和圓環 法等。 圖 5-23 隧道計算模型 第二類模型又稱為現代的巖體力學模型。它是將支護結 構與圍巖視為一體,作為共同承載的隧道結構體系,故又稱 為 圍巖 結構模型 或 復合整體模型 圖 5-23b。 在圍巖 結構模型中可以考慮各種幾何形狀、圍巖和支 護材料的非線性特性、開挖面空間效應所形成的三維狀態以 及地質中不連續面等等。 利用這個模型進行隧道結構體系設計的關鍵問題 , 是如 何確定圍巖的初始應力場以及表示材料非線性特性的各種參 數及其變化情況 。 一旦這些。
26、問題解決了 , 原則上任何場合都 可用有限單元法求出圍巖與支護結構的應力 、 位移狀態 。 第七節 隧道結構體系設計計算方法 一 、 結構力學方法 一 荷載 結構模型的建立 主動荷載模型 圖 5-24a 不考慮圍巖與支護結構的相互作用,因此,支護結構 在主動荷載作用下可以自由變形,其計算原理和地面結構 一樣。 主動荷載加圍巖彈性約束模型 (圖 5-24b)。 認為圍巖不僅對支護結構施加主動荷載,而且由于圍 巖與支護結構的相互作用,圍巖還對支護結構施加被動的 彈性抗力。 圖 5-24 荷載 結構模型 二 作用 荷載 組成 采用荷載 結構模型分析支護結構內力時,其中最重 要的是圍巖的松動壓力,支。
27、護結構自重可按預先擬定的結 構尺寸和材料容重計算確定。 三 隧道襯砌結構受力變形 特點 隧道襯砌在圍巖壓力作 用下要產生變形 如圖 5-25 所示 。 在隧道拱頂 , 其變形背 向圍巖 , 不受圍巖的約束而 自由地變形 , 這個區域稱為 “ 脫離區 ” ;而在隧道的兩 側及底部 , 結構產生朝向圍 巖的變形 , 受到圍巖的約束 作用 , 因而圍巖對隧道襯砌 結構產生了約束反力 彈性 抗力 , 這個區域稱為 “ 抗 力區 ” 。 圖 5-25 隧道襯砌結構受力變形特點 四 支護結構的幾種計算方法 1、 主動荷載模式 1 彈性固定的無鉸拱 適用于這類計算模式的 常有半襯砌 。 半襯砌拱圈的 拱。
28、矢和跨度比值一般是不大 的 , 當豎向荷載作用時 , 大 部分情況下 , 拱圈都是向坑 道內變形 , 不產生彈性抗力 。 其結構模型可以簡化成圖 5- 26所示的彈性固定無鉸拱 , 拱腳產生變位 , 對結構內力 有影響 。 圖 5-26 彈性固定無鉸拱計算圖式 2 圓形襯砌 修建在軟土地 層中的圓形襯砌 , 也常常按主動荷載 模式進行結構計算 。 承受的荷載主要有 土壓力 、 水壓力 、 結構自重和與之相 平衡的地基反力 。 結構計算圖式示于 圖 5-27。 圖 5-27 圓形襯砌計算圖式 2、 主動荷載加被動荷載模式 1 假定抗力圖形 該法的計算特點是假定抗 力的分布范圍的分布規律 , 如上。
29、 、 下零點和最大值的 位置 。 該法計算拱形襯砌 馬蹄形襯砌 的內力的計 算簡圖如圖 5-28所示 。 圖 中假定拱部正中為脫離區 , 以下為抗力區 。 圖 5-28 假定抗力圖形法 計算簡圖 2局部變形地基梁法 局部變形地基梁法 由 納烏莫夫 首創 , 一般 用于計算直墻拱形初砌 的內力 , 計算簡圖如圖 5-29所示 。 該法計算拱形直墻 襯砌內力的特點,是將 拱圈和邊墻分為兩個單 元分別進行計算,而在 各自的計算中考慮相互 影響。 圖 5-29 局部變形地基梁法計算簡圖 3彈性支承法 利用彈性支承法計算隧道襯砌結構內力的基本思想是 采用符合 “ 局部變形原理 ” 的彈簧來模擬隧道圍巖 。
30、, 而將 襯砌與圍巖所組成的隧道結構體系離散化成有限個襯砌單 元和彈簧單元所組成的組合體 。 采用結構力學方法求解該 體系即可求得襯砌內力 。 五 隧道襯砌截面強度檢算 1、 按破損階段法或容許應力法 算出襯砌內力后 , 還須進行隧道襯砌截面強度檢算 。 根 據 隧規 規定 , 隧道襯砌和明洞按按破損階段檢算構件截面 強度時 , 根據結構所受的不同荷載組合 , 在計算中應選用不同 的安全系數 , 安全系數可根據表 5-7及表 5-8選用 。 圬工種類 混凝土 砌 體 荷載組合 主要荷 載 主要荷 載 附 加荷載 主要荷 載 主要荷 載 附 加荷載 破 壞 原 因 混凝土或砌體達到 抗壓強度極。
31、限 2.4 2.0 2.7 2.3 混凝土達到抗拉強 度極限 3.6 3.0 - - 表 5-7 混凝土和砌體結構的強度安全系數 2、 按概率極限狀態法 根據極限狀態法計算出地下結構上作用的荷載組合 , 計 算出的結構內力要以可靠指標度量結構構件的可靠度 。 采用 以分項系數的設計表達式進行設計 。 該方法規定整個結構或 結構的一部分超過某一特定狀態就不能滿足設計規定的某一 功能要求 , 此特定狀態稱為該功能的極限狀態 , 極限狀態可 以分為承載能力極限狀態和正常使用極限狀態 。 承載能力極限狀態 是指結構或構件達到最大承載能力 或達到不適于繼續承載的較大變形的極限狀態; 正常使用極限狀態 是。
32、指結構或構件達到使用功能上允 許的某一限值的極限狀態 。 二 、 巖體力學方法 在隧道結構體系中,一方面圍巖本身由于支護結構提供了 一定的支護抗力,而引起它的應力調整,從而達到新的穩定; 另一方面由于支護結構阻止圍巖變形,也必然要受到圍巖給予 的反作用力而發生變形。這種反作用力和圍巖的松動壓力極不 相同,它是支護結構和圍巖共同變形過程中對支護施加的壓力, 故可稱為 “ 形變壓力 ” 。 目前對于這種模型求解方法有 解析法 、 數值法 、 特征曲線法 三 種 。 1、 解析法 該方法根據所給定的邊界條件,對問題的平衡方程、幾何 方程和物理方程直接求解。 2、 數值方法 對于幾何形狀和圍巖初始應力。
33、狀態都比較復雜的隧道 , 一般 需要采取數值方法 , 尤其是需要考慮圍巖的各種非線性特性時 。 該方法主要是指有限單元法 , 它是把圍巖和支護結構都劃分為單 元 , 然后根據能量原理建立起整個系統的虛功方程 , 也稱 剛度方 程 , 從而求出系統上各節點的位移以及單元的應力 。 1計算范圍的選取 無論是深埋或淺埋隧道都屬于半無限空間問題 , 簡化為平面 應變問題時 , 則為半無限平面問題 。 實踐證明 , 隧道開挖僅僅對 一定的有限范圍內才有明顯的影響 , 在距開挖部位稍遠一些的地 方 , 其應力變化是微不足道的 。 平面有限元分析時的計算范圍可 取為 6 10倍的隧道寬度 。 此外 , 根據。
34、對稱性的特點 , 分析區域 可以取一半 一個對稱軸 或 1/4兩個對稱軸 。 2單元類型的選擇 圍巖和混凝土為勻質 、 各向同性的粘彈塑性材料 , 一般采用 四邊形等參單元 和 退化的三角形單元 模擬;對噴射混凝土層和錨 桿可采用 桿單元 模擬 , 并用特殊粘結單元模擬錨桿與圍巖之間相 互聯結 , 錨桿與圍巖之間的聯系狀態是剛塑性的;對防水層可采 用有厚度的 夾層單元 模擬 。 3分部開挖的力學模擬 隧道開挖在力學上可以認為是一個應力釋放和回彈變形問題 。 當隧道開挖后 , 圍巖中的部分初始地應力得到釋放 , 產生了向隧 道內的回彈變形 , 并使圍巖中的應力狀態發生重分布隧道周邊 成為自由表面。
35、 , 應力為零 。 為了模擬開挖效應 , 求得開挖隧道后 圍巖中的應力狀態 , 可以將開挖釋放掉的應力作為等效荷載加在 開挖后坑道的周邊上 。 3、特征曲線法 特征曲線法也稱為“ 收斂 約束 ”法,是用圍巖的支 護需求曲線和支護結構的補給曲線以求得達到穩定狀態時 支護結構的內力。 特征曲線法的基本原理是隧道開挖后,如無支護, 圍巖必然產生向隧道內的變形 收斂 。施加支護以后,支 護結構約束了圍巖的變形 約束 ,此時圍巖與支護結構一 起共同承受圍巖擠向隧道的變形壓力。 4支護結構強度校核 三 、 以圍巖分級為基礎的經驗設計方法 在大多數情況下,隧道支護體系還是依賴 “ 經驗設計 ” 的, 并在實。
36、施過程中,依據量測信息加以修改和驗證。 我們大致上可以發現在進行支護結構經驗設計時 , 需要注 意的幾點的原則是 首先對隧道圍巖要有一個正確的分級 在各類巖體中 , 支護結構參數大體是按下述原則選用的 在施工中應盡量少損害圍巖 , 使其盡量保持原有巖體的強度 , 因此 , 應采用控制爆破技術 。 預計有大變形和松弛的情況下 , 開挖面要全面防護 包括正 面 , 使之有充分的約束效應 , 在分臺階開挖時 , 上半斷面進深 不宜過長 , 以免影響整個斷面的閉合時間 。 二次襯砌通常是模筑的 , 在修二次襯砌之前要設防水 層 , 形成具有防水性能的組合襯砌 。 允許甚至希望巖石出現一定的變形 , 以。
37、減少為完成支 護作用所需的防護措施 , 制定詳細周密的量測計劃 。 通過量測 , 確定所建立的 支護阻力是否和圍巖類型相適應以及還需要什么樣的加 強措施等 。 支護結構的施工順序與正確地掌握巖體的時間效應 很有關系 。 四 、 監控設計方法 由于地下結構的受力特點極其復雜 , 自 50年代以來 , 國際 上就開始通過對鐵路隧道的量測來監視圍巖和支護結構的狀態 , 并應用現場監測結果修改設計 、 指導施工 。 監控設計通常包括兩個階段施工前預設計階段和修正設 計階段 。 監控設計的 主要環節 包括現場監測 、 數據處理 、 信息反 饋三個方面 。 現場監測包括制定監測方案 、 確定測試內容 、 選擇測試手段 、 實施監測計劃 。 數據處理包括原始數據的整 理 、 明確數據處理的目的 、 選擇處理方法 、 提出處理結果 。 信 息反饋包括反饋方法 理論反饋與經驗反饋 和反饋的作用 修 改設計與指導施工 。 。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简述力法计算弹性固定无铰拱的原理_《隧道结构体系设计》PPT课件.ppt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iso文件怎么优盘安装系统 使用优盘安装
- 下一篇: xp系统怎么设置桌面路径 xp系统如何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