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的算法,降温之后会更好
奧森夜景
起風了,局促的空間,涌進來的人越來越多,本不充裕空氣和土壤,變得更為緊缺。
2019 年,算法崗找工作的競爭激烈程度,無疑達到了一個小高潮。隨便找一位剛剛經歷秋招的學長學姐,基本都會這么說。去年可能還是個例,今年成了普遍的現象。
當然,清北大佬可能感受不到,畢竟我們大概率都是普通人。
而普通人,大多是從眾的。
一、擁擠的人群
很多人頭懸梁錐刺股,選擇了計算機作為讀研專業,見過太多跨考的同學,學土建的,搞機械的,化學的,物理的,等等。加上本來眾多的科班人員,匯成了浩浩湯湯的 IT 預備隊。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細分,雖說都是敲代碼,技能也許大不一樣。好比一只軍隊,有偵察兵,迫擊炮手,也有炊事員。
行業從無高低之分,但市場卻有自己的趨勢。「 趨勢 」聽起來很玄乎,像水一樣,本是沒有形狀的,只會在流動的過程中呈現各種柔態。
2013 年,我剛上大學,當時流行的是安卓/ios 軟件開發,對于實用的 app 應用開發課,同學們趨之若鶩。
到了 2015 年,大數據 + 云計算開始大熱,學校的云計算課程人滿為患,不談點 hadoop、spark,都有點不好意思交流。
2016 年,參加保研面試,所里的老師問候選人,大家感興趣的方向是什么?在場的七個人,六個人指向了招生手冊上的四個黑字,數據挖掘。剩下的那個人是我,我定了定神,沒有涂改之前寫的志愿。
不是我定力十足,堅守初心,而是即使數據挖掘老師再熱心,也不能同時招那么多人,所以我選擇了保險的做法。
這時,數據挖掘已經很熱了,緊接著,是風口上的深度學習,也許,很多人喜歡稱它為人工智能。對,就是那個內行人經常調侃的,人工智障,或者是,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
2017 年,深度學習的旋風,正式開始了,刮過了計算機學子,撩的他們身心蕩漾,急切的投身其中。
這股風,到現在,還在猛烈的吹著,從事深度學習、人工智能行業的學子,越發的多,甚至顯得有些擁擠。
二、市場的供需
「 人工智能 」是外行人的稱謂,行家喜歡說數據挖掘,推薦系統,自然語言處理,和圖像處理等。
在互聯網誕生之前,人們就已經和這些任務斗智斗勇多年了,要知道,1956 年的達特茅斯會議,就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
這些年,數據量激增,傳統的處理分析辦法滿足不了需求,深度學習大參數量的優勢顯現了出來,開始從論文中,走向實際的應用。
市場最能夠敏銳的感受到這種變化,2015 ~ 2017 年的時候,用深度學習解決傳統任務的人才短缺。怎么辦,矮個子里拔將軍,稍微懂些相關知識的人,很容易受到企業的青睞,拿到不錯的薪資待遇。
加上那幾年是資本最為活躍的時期,最不缺的是錢,最缺的是人才。間接的,深度學習和 money 劃上了等號,這種訊息,影響了很多人、甚至機構的判斷力。
首先是從眾的學生們,他們開始學習與 AI 有關的知識;緊接著是受到國家政策激勵的高校,積極的開設人工智能專業,大量招生。
互聯網企業中,工程師大類一般簡單劃分為前端、后端和算法,運維和數據分析數量較少,不單獨劃分為一類。
這三類中,前端和后端的需求量,是大大超過算法的。大部分算法落地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企業是要掙錢的,首先需要的是立馬能夠出成果的人。
然而,同學們不會這么想,他們對于算法崗位的熱情,超乎想象。
之前去拼多多面試的時候,面試者的簡歷擺成了三疊,按崗位來劃分。明顯可以看到,算法那一疊的厚度,是前端和后端的三四倍之多。
我曾一度以為是自己看錯了,后來在知乎上看到一位大廠同學統計部門收到的簡歷,數量比例是,算法:開發:測試:數據 = 32 :15 :2 :5。實際上,不少公司算法崗位的投遞比例更為恐怖。
這樣,如果算法的需求量是開發的 1/3,投遞量又是開發的 3 倍,崗位的競爭程度,自然是較為激烈了。
三、一些反饋,一些建議
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
壞消息是,找工作沒那么容易了;好消息是,我們還能有工作。
狼多肉少,算法崗位的面試難度逐年提升。前幾年有論文的同學,很容易拿到不錯的 offer。現在手握頂會的同學,也可能在面試中折戟。對于半路出家的同學,就更難了。
一家大廠的數據
今年秋招,我參與其中,也了解了不少同學的情況。總體來說,大多數同學,都能找到工作,其中不少的同學能夠找到令自己滿意的工作。這說明,即使崗位要求提高,通過自己的努力,還是能夠為學生生涯交上不錯的答卷。
逐漸的,學生們開始明白,想要在機器學習、深度學習領域,找到心儀的工作,不是簡單的了解一些框架,或者僅僅知道一些術語概念就可以。而是需要先打好扎實的數理基礎,從最根本的統計理論學起,一點一點的啃硬骨頭。投機取巧、臨陣磨槍,很容易被面試官識破。
企業也開始醒悟,競賽經歷多的,論文數量不錯的,是個好學生,但不能直接和優秀候選人劃上等號。業務上是否需要這么多算法工程師,算法是否能夠實際的落地,都成了優先考慮的內容。
這幾年的算法熱,已經造成了求職開發崗位應屆生的短缺。有些大廠甚至開始直接對學生進行算法勸退,希望他們能夠投遞開發崗位。例如字節跳動就曾發郵件給學生,說明算法崗位漸趨飽和,勸大家積極投遞開發崗位,能夠大大提高錄取率。
字節跳動算法勸退郵件
此外,近幾年,相對于其他崗位,算法崗的工資優勢逐漸消失,開發崗位和算法崗位的工資已經在一個水準。甚至,想要找到一個有著不錯開發能力的 ios 工程師,給出的薪水不比算法工程師少。
2019 年快要結束了,深度學習方興未艾,已從所未有的速度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盡管它經歷過兩次低谷,大家目前較為一致的看法是,第三次低谷很難到來了,因為深度學習的技術已經廣泛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如此之多的人,涌入了這個新興的行業,暫時的困惑和迷茫,都是很容易發生的。我們青年人站在時代的路口,選擇潮流自然是沒錯的。但有一點需要注意,在這潮流之中,知道什么能賺錢很重要,知道喜歡什么也很重要。
對我而言,最喜歡的與人溝通,喜歡用機器處理自然語言,所以我對自然語言處理中的人機對話很感興趣,這幾年一直做的事情也一直與之相關。不少師長和我說,做推薦系統很賺錢,做文本搜索落地很好,認真思考之后,選擇工作崗位的時候,還是從事對話這個領域。用有限的青春年華,做一些感興趣的、有意思的事情,是令自己快樂的事情。
算法的降溫,不失為是一件好事,熱愛其中的人自然不會輕易退卻。盲目想要加入的同學也會慎重思量自己的喜好。理智會重新占據大家的頭腦,挺好。
一個經過粗獷發展、快速擴張的行業,會變得精細起來,從而更為穩健的前行,一步一個腳印,創造出更有價值的成果。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2020 年的算法,降温之后会更好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大数据时代,一名优秀的开发者应具备怎样的
- 下一篇: 与优秀的人在一起进步:我发起的“乐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