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编码解码的过程_使用Python过程中的编码和解码
編碼和解碼的問題糾結了我很久了,對他一直只有是是而非的理解,好像是那么回事,但是又不懂,今天終于來認真解決一下這個問題,總結一下大神們的回答,做一下筆記。
首先,我們知道,計算機中的所有數據都以二進制存在,二進制的一位有兩種不同的狀態0和1。一個字節(Byte)由8位二進制數組成,可以用來表示256種不同的狀態。將二進制序列與字符一一對應的過程就叫做編碼規則。
一、ASCII 碼
世界上最著名的編碼規則是上世紀60年代美國制定的ASCII 碼,它將英語字符與二進制位之間的關系做了統一規定。ASCII 碼規定一個字節的最高位總是0,用剩余的7位來表示英語中需要的128個字符(包括不能打出來的32個控制位),比如空格SPACE是32(二進制00100000)。
二、非ASCII編碼
英語用128個符號編碼就夠了,但是用來表示其他語言,128個符號是不夠的。
比如,在法語中,字母上方有注音符號,它就無法用 ASCII 碼表示。于是,一些歐洲國家就決定,利用字節中閑置的最高位編入新的符號。比如,法語中的é的編碼為130(二進制10000010)。這樣一來,這些歐洲國家使用的編碼體系,可以表示最多256個符號。
但是,這里又出現了新的問題。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字母,因此,哪怕它們都使用256個符號的編碼方式,代表的字母卻不一樣。比如,130在法語編碼中代表了é,在希伯來語編碼中卻代表了字母Gimel (?),在俄語編碼中又會代表另一個符號。但是不管怎樣,所有這些編碼方式中,0--127表示的符號是一樣的,不一樣的只是128--255的這一段。
至于亞洲國家的文字,使用的符號就更多了,漢字就多達10萬左右。一個字節只能表示256種符號,肯定是不夠的,就必須使用多個字節表達一個符號。
世界上存在著這么多種類的編碼方式,同一個二進制數字可以被解釋成不同的符號。因此,要想打開一個文本文件,就必須知道它的編碼方式,否則用錯誤的編碼方式解讀,就會出現亂碼。
如果有一種編碼,將世界上所有的符號都納入其中。每一個符號都給予一個獨一無二的編碼,就能夠解決文件亂碼的問題,Unicode應運而生。
三、Unicode和UTF-8
準確的說,Unicode不是一種編碼,而是一個字符集。在Unicode字符集的基礎上產生的UTF-8、UTF-16和UTF-32才是真正的編碼規則。
Unicode字符集
Unicode 當然是一個很大的集合,現在的規模可以容納100多萬個符號。每個符號的編碼都不一樣,U+0041表示英語的大寫字母A,U+4E25表示漢字嚴。
比如,漢字嚴的 Unicode 是十六進制數4E25,轉換成二進制數足足有15位(100111000100101),也就是說,這個符號的表示至少需要2個字節。表示其他更大的符號,可能需要3個字節或者4個字節,甚至更多。
這里就有兩個嚴重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如何才能區別 Unicode 和 ASCII ?計算機怎么知道三個字節表示一個符號,而不是分別表示三個符號呢?第二個問題是,我們已經知道,英文字母只用一個字節表示就夠了,如果 Unicode 統一規定,每個符號用三個或四個字節表示,那么每個英文字母前都必然有二到三個字節是0,這對于存儲來說是極大的浪費,文本文件的大小會因此大出二三倍,這是無法接受的。
它們造成的結果是:
出現了 對應Unicode 字符集的多種編碼方式,比如UTF-8、UTF-16和UTF-32。
Unicode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推廣,直到互聯網的出現。
UTF-8
互聯網的普及,強烈要求出現一種統一的編碼方式。UTF-8 就是在互聯網上使用最廣的一種 Unicode 的實現方式。
UTF-8 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它是一種變長的編碼方式。它可以使用1~4個字節表示一個符號,根據不同的符號而變化字節長度。
UTF-8 的編碼規則很簡單,只有二條:
1)對于單字節的符號,字節的第一位設為0,后面7位為這個符號的 Unicode 碼。因此對于英語字母,UTF-8 編碼和 ASCII 碼是相同的。
2)對于n字節的符號(n > 1),第一個字節的前n位都設為1,第n + 1位設為0,后面字節的前兩位一律設為10。剩下的沒有提及的二進制位,全部為這個符號的 Unicode 碼。
下表總結了編碼規則,字母x表示可用編碼的位。
Unicode碼位(16進制)對應的UTF-8編碼方式
跟據上表,解讀 UTF-8 編碼非常簡單。如果一個字節的第一位是0,則這個字節單獨就是一個字符;如果第一位是1,則連續有多少個1,就表示當前字符占用多少個字節。
可以看到,UTF-8是兼容了ASCII碼的一種編碼方式。
四、Python中的編解碼
編碼(encode()):將字符轉化為計算機能夠理解,能夠存儲在內存或文件中的二進制數據。
如在Python中輸入以下代碼:
str = "簡書"
print(str)
print(type(str))
print(str.encode())
print(type(str.encode()))
輸出:
簡書
b'\xe7\xae\x80\xe4\xb9\xa6'
此過程就是將str類型的數據轉換為了二進制,為了方便顯示,通過16進制輸出了編碼后的結果。可以看到每個漢字用了六個16進制數字來表示,對應著三位Byte,三位比特就能表示最多16,777,216個字符了,能夠表示完所有漢字。
python3.6在不指定的情況下,執行編碼方式默認使用utf-8編碼,因此在print()打印漢字時,不需要再指定encoding = 'utf-8',但在之前的版本需要指定。
注意:python中經常需要在方法(或函數)中傳輸參數(encoding='utf-8')這不一定是在對數據進行編碼,這一點要理解,不然會感覺很矛盾。這個參數是在告訴方法傳入數據的編碼方式為UTF-8(或其他方式),方法才能對數據進行正確的解碼。
另一個使用encoding較多的方法是open,如下所示:
with open('text.txt','w') as file:
file.write('簡書')
由于txt文件對中文的默認編碼方式是GBK,Python使用默認編碼方式'UTF-8'打開后就是����這樣的亂碼,同時報錯:
File was loaded in the wrong encoding: 'UTF-8'
這時候通過指定編碼方式就能解決,通過'utf-8'方式打開并寫入文件:
with open('text.txt','w',encoding='utf-8') as file:
file.write('簡書')
解碼(decode()):將二進制數據轉化為能夠閱讀的字符的過程。
這個比較簡單,如上節通常是指定encoding='utf-8'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python编码解码的过程_使用Python过程中的编码和解码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python文件命名文件夹怎么删除_py
- 下一篇: python老王卖西瓜_使用Pyth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