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会会创始人李翔昊:重新颠覆职业社交,盲目抄袭只有死路一条
編者按:
先給翔昊打個標簽:中國職業社交的實踐者。作為國內最專業做職業社交的產品經理,會會上線一個月的時間,在沒做任何推廣的情況下,已經獲得了數萬的精準用戶,其中不乏慕言、姬十三等重量級用戶。整個談話中感受到最多的就是翔昊的專注,從需求分析到用戶體驗,每一款看起來很簡單的設計背后,他們已經做過無數的分析和嘗試。翔昊說,經驗給人最大的意義在于,會避開那些曾經犯過的錯誤。在這么多年專注的嘗試與實踐后,他帶著會會,開始一次新的顛覆式的職業社交創新。
跟翔昊約在中關村的某咖啡店,第一次見面,還沒等自我介紹,他就說,你是三天前加入的會會吧,小編嚇了一跳。原來會會為保證用戶的精準,有嚴格的審核機制,每天都會拒絕很多用戶。他們這種對產品的態度值得稱贊。前幾天翔昊知乎上發了一篇文章《2015,后微信時代的社交產品市場展望》(公眾賬號回復“李翔昊”可以查閱),很多業內人士都紛紛轉載。以下為本次采訪的正文:
一、對職業社交的理解和應用
1. 真正的職業社交是給你一個有價值的朋友圈
現在一提到職業社交,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招聘,linkedin自08年開始把招聘作為主要的營收業務,很多產品開始把招聘與職業社交理解成同一個概念。
其實linkedin本身也不是做招聘的,它的slogan是:“LinkedIn is a professional networking online site that links millions ofemployers, professionals and entrepreneu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o oneanother.”
真正的職業社交其實是為我們這些職場人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一種全新的交流形式,以共同的職場話題為切入點的社交,而不僅僅局限于招聘這種種形式。
2. 使用場景在變,你的產品解決方案也要變
在過去的網站時代,用戶基本的代表符號就是郵件地址,就跟你的身份標示一樣,你的郵件就是你的id,這樣,以往的職業社交的往往存在一個詬病,用戶的二次召回基本就是靠郵件,例如之前linkedin相當大的一部分用戶就是通過這種方式運營。但是在移動時代很明顯這種形式已經out了,我們就需要一些其他的方式來做,包括短信、微信呀之類新媒體的運營幫你驅動。再就是還有一個問題,網站時代的使用場景是很受限制的,大家都是上網登錄,通過電腦上網,使用頻次也不是很高,我們目前的社交行為,基本上就是從瀏覽profile看看資料、認識了某個人開始,然后去社交網站查一下這個人,進一步的了解他。這個需求頻次本身不是很高,所以需要一個被動的手段去做一些召回,產品本身生命周期就是這樣。而移動時代的到來,用戶的使用頻次提高,注定了社交產品會有一些新的特性去解決新的實際的問題。
3. 國內外用戶屬性的不同,決定了社交產品的差異化。
Viadeo收購天際網時候,專門分享過一個ppt,對比中國與外國人的社交區別,說中國人的社交行為更喜歡發生在線下,線上的互粉很難轉變成為線下實際的好友,因為這兩者之間關聯關系的。之前的職業社交產品,就是照著linkedin抄嘛,所謂的沒有花功夫去琢磨大家需要的社交行為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國外的文化環境、信用機制相比是好一些的,很多政府文件信息是公開的,個人的文件信息、職業檔案、信用檔案這些都可以去查,再加上社會本身誠信機制建的比較完備,資本主義他需要這個東西來降低整個商業交易成本,所以很多業務通過電話郵件就可以了。但中國人不行,中國人必須要見面,國人可能聽到檔案這個詞就害怕了,有種“你在掀我老底呀”的感覺,所以嘛,國內社交首先你要都要見面聊一聊,這種職業社交的生態就決定了你不能做一個純的線上產品,包括早期的一些社交產品,就一股腦鼓勵用戶拓展所謂的人脈,用戶最后隨便加了一堆陌生好友也不知道是干嘛的,這能算是職業社交嗎?這種人脈是大家本來就不太理解的概念,本身的沒什么意義,反而降低了你這個產品中本來的一些關系鏈的質量,或者有價值的數據。所以說維系產品的活躍度和互動是很難的。
4. 創新是對用戶調研結果的實現
做產品千萬不要照著抄,我在做這個產品之前,首先就是做了一些職業社交白領用戶和HR的訪談和調研。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了目前國內社交產品情況分析,才想到了這樣一個比較好的結合方式,大家就是為了認識人嘛,你線上的認識人沒有太大的價值意義,就直接導入到線下活動中直接去互動。
5. 做好用戶體驗,給用戶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
有了一個產品的需求分析后,才能在這個基礎上思考用戶體驗的問題,例如,約人見面的時間成本這個問題,像北京這種城市從東邊到西邊,光在路上要兩個小時,所以要考慮到這個時間因素、路程因素,我們是就是基于這種因素去考慮用戶體驗的。
再例如,這個見面認識合適的人的場景,有些人你是感興趣想要見面的,但是沒有共同的話題,這樣也沒有動力去跟他聊,所以我們的形式就是在合適的時間,ok的地點加上共同興趣話題,彼此又能看到對方的背景,包括大家的氣質是不是一致的,覺得聊得來,通過線下一見面的方式建立這種真正的互動。哪怕這個人我不認識,但是我跟你見了面,聊過以后,就建立一個真實的有效的互動聯系。
中國的有效互動就是見面,老外相互加個profile就叫互動了,文化不一樣,文化這個東西其實他是這樣的,我覺得可能在這個社交平臺上面,外國人不認識的人加好友的動機沒有那么普遍,不認識就是不認識,文化不一樣,美國人信奉人人平等。舉個例子,之前美國總統拉著俄羅斯總統在咖啡廳喝咖啡,周圍的人都懶得鳥他,在咱們中國但凡一個明星或者行業大佬,肯定會很多人上去拍馬屁呀、換名片呀,所以美國人信奉的是人人平等的概念,不管你是誰,我們都是平等的,所以不認識就是不認識,我有事情的時候再去找你,沒有必要去討好,但中國人都不一樣,但凡有些名氣的人,就會有很多人加你,就算你根本就不認識那些粉絲是誰,所以做職業社交的心態不一樣,你看早期的一些產品,就是一窩蜂的鼓勵大家去加好友,鼓勵你去擴張虛擬的人脈,那些人脈都是沒有什么太大作用的,實際上只有本來認識的人,互粉才有價值的,你看我們倆認識就是在pmcaff活動上認識的,然后才聯系下去的。
二、產品經理要注意的那些事情
1.產品經理要抵得住壓力和誘惑
產品要精簡做好一點其實很不容易,要抵住很多壓力和誘惑,壓力在于有時候你產品一個feature做不好,就會想不斷加新功能,看能不能拉活躍。然后陷阱就是,你發現你的產品就是補丁打補丁,這個功能那個功能越加越多,結果整體沒有什么。比如之前某款產品,加好友,加了好友發現不是真實的好友,然后出了個好友分級,“一級二級三級”,然后各種不認識的人非要一級升二級。產品經理容易掉入的陷阱就是這樣,所以有些環節你在做產品時也是,有時候真的不能著急,不能想到這個不行就加功能。
2. 好產品的標準:你需要的時候會主動想起來去用的產品
真的好的產品大家還是會記住。就想linkedin大家本身不會去每天都去看,但是一旦有職業的變更、想換工作或者想找人推薦,還是會去上去看看,這樣的產品就是已經有了自己的品牌,就像百度、去哪兒、淘寶,本身也就只是一個產品。但問題在于你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你會想到去用它,一個好的產品不就是這樣就成功了么,我需要做什么的時候就去找一個對應的工具。這就是真正抓住了用戶。
3. 找真正需要你的人做產品的第一批用戶
產品運營主要其實還是要做到足夠專注吧。知乎我寫過一篇文章,很多人跟我反饋說之所以會用我們的產品是因為知乎的那篇文章。那篇文章就表達我做產品的初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一定是面對面的交流溝通。你想我,參加一些在線下活動,適當展示自己的理念,吸引到合適的人,來加入你的產品社區,他們會自發的幫你來傳播。你的產品得做到,讓這些合適的人只有來到你這里他們才能得到他們想得到的東西。你們pmcaff不是也沒做推廣么,用戶都是我們這種行業鐵桿粉,因為產品經理來到這里,找到他們想得到的東西了,自然而然就留下了。
4. 產品要到能充分服務好用戶的時候再推廣
目前還不想把全網用戶都拉進來。把我們核心用戶放到全網用戶的大染缸里面,會把他們帶壞,因為產品現在還沒做到那個點,如果你們沒有限制的到處拉用戶,對他們來說沒有價值他們還是會走掉,所以的你的推廣永遠是在拉提供給合適的人讓他們用你的產品,所以說我們現在只是為目標用戶服務,滿足最核心的目標用戶。我們現在還屬于打磨階段,打磨團隊打磨產品,靠純口碑,希望以后永遠靠純口碑,等你做好一些東西后,能夠服務好那些人,你再去做推廣把他們帶過來。
本文為原創專訪稿件,如果轉載,請務必附帶以下說明:
文章來源:PMcaff產品經理沙龍,微信賬號:pmcaffcom,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賬號,近期會有產品經理免費培訓活動。
1.請回復PMcaff公眾賬號“免費培訓”查看詳情。
2.點擊原文鏈接可直接參與報名。
更多精彩推薦
回復“11”——APP留存率多少才合格——全面解析留存率
回復“12”——雷軍去了聯想,干貨分享全場啞口無言,除了掌聲……
回復“13”——周鴻祎對管理深度反思:以小博大,堅持創新與反欺詐
回復“14”——2014年值得仔細研究的十大神級文案
回復“15”——如何成為優秀的產品運營?
回復“16”——你的頭1000名用戶怎么來?從這些做起
回復“17”——騰訊內部的頂級產品課:靈動在細節
回復“18”——2015中國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專題報告
回復“19”——從小米發布會看:雷軍的七個產品思維
回復“20”——喬布斯:A級人才的自尊心不需要你呵護
文章推薦可直接回復公眾賬號或者發送至xiaoxi@pmcaff.com,可根據推薦質量將推薦人邀請至pmcaff智囊團預備群中,原創或者推薦均可,歡迎來稿~
pmcaff愿見證你的成長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专访】会会创始人李翔昊:重新颠覆职业社交,盲目抄袭只有死路一条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干货】百度十年产品经验总结:产品经理九
- 下一篇: 【推荐活动】2015产品经理读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