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定数字农业生态系统 万亿市场对话中国农民丰收节交易会
謀定數字農業生態系統 萬億市場對話中國農民豐收節交易會
新聞中國采編網 中國新聞采編網 謀定研究中國智庫網 經信研究 國研智庫 國情講壇 哲商對話 萬權采編:“智慧農業發展正當時。傳統農業巨頭如拜耳、巴斯夫、約翰迪爾、久保田等已經認識到精準農業的重要性,并且通過收購、合作、內部孵化等方式完成了布局,試圖建立數字農業的生態系統。”全國工商聯執委、中國經濟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政策研究室中國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萬祥軍解讀表明:而行業外的科技公司,也在以挑戰者的身份進入該領域,微軟、亞馬遜、IBM等大型科技公司是典型代表。業內外共同推進,全球智慧農業創新生態正在逐步完善之中。
農業生產服務業(以下簡稱農服業)是智慧農業發展的重要業態,也是個萬億大市場。我國也在積極推進現代農服業,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現代農服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此領域也涌現出了大量的創新公司,武漢禾大科技即為其中之一。近期,謀定研究中國智庫:對話功能性農業農業大健康大會中國農民豐收節交易會,武漢禾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禾大科技)總經理劉世生,解析了其五年的成長路徑。劉世生透露,禾大科技在2019年下半年已完成第一輪融資,今年疫情對整個行業業務開展的影響較大,腳踏實地耕耘蔚為重要,預計在明年會啟動新一輪融資計劃。
聚焦數字農業
誕生在“互聯網+”沃土
禾大科技于2015年創立于武漢光谷。其以土壤、作物、氣象、遙感、物聯網等農業數據為基礎,以田塊為單元,聚焦數字農場和數字果園場景,建設數字農業基礎設施。通過數字化產品和技術,全面賦能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打造數字農業服務平臺,為種植者實現提質、增產、節本、增效。
禾大科技的公司創始人及顧問是來自以色列、美國、法國的專家學者,對世界領先的精準農業有著多年的研究和應用經驗。核心團隊成員大都是來自國內外知名大學的博士、碩士生,擁有在英國、美國、以色列的留學與工作經歷,見證了國際現代農業的發展變化。
劉世生表示,不僅是國際農業發展日新月異,國內農業發展大背景的變化也給禾大科技的誕生創造了契機。2015年,“互聯網+”熱度持續上升,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同年,確立了2020年實現化肥零增長的目標。于是,結合“互聯網+”,禾大科技決定用數據改變農業生產方式,基于土壤、作物等數據,真正實現減肥增效,再以此為切入點進入現代農業產業鏈。
想利用數據發展農業,首先得建立龐大的數據庫。禾大科技通過投資建設土壤檢測實驗室,結合國家耕地普查土壤檢測數據和實驗室高效土壤檢測數據,與農科院、高校進行戰略合作等方式,整合了土壤數據、作物模型、種植習慣等數據,然后再結合不同地區當地種植習慣等構建平臺,推出了基于數據的精準肥料。肥料實現精準定制化,向實現化肥零增長的目標邁進了一大步。
目前,禾大科技以“初心”數字節肥完整解決方案為基礎,已深入覆蓋土壤、作物、氣象、遙感、物聯網等農業大數據,賦能合作伙伴(農服公司、經銷商、零售商等),開啟農資數字化轉型升級。去年在與隆平種業的合作中,禾大科技提供區域化定制肥料,不僅保證了水稻的產量和品質,而且肥料用量與同期大廠相比減少了30%左右,干谷產量提升8%,品質(精米率)提升7%。
五年積累技術產品
“三懂”得以決勝市場
禾大科技在農業減肥增效領域取得了可喜的突破,但以此為切入點進入農業產業鏈仍將面對諸多考驗,比如國內種植碎片化、農服市場接受度不高,以及用戶付費意識薄弱。農業種植戶的思想轉變一朝一夕難以完成,不成規模的種植也亟待企業進行更多自主創新。鑒于此,禾大科技自我定位為賦能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并開始調整目標受眾群體,不再直接服務種植戶,而是通過產品、服務賦能農業服務組織,再落實到農戶。
田小二便是禾大科技推出的核心產品之一,也是國內較早實現基于數據的數字化種植管理產品,國內多個數字農業產品以其為原型。因禾大科技合伙人曾在美國和以色列留學,所以田小二的開發也借鑒了美國精準農業的思路,整個產品以田塊為單元,構建土壤、氣象、遙感、作物、物聯網、農業技術等一體數據,以數據驅動決策,輔助數字化種植。
劉世生說,今年田小二將全新升級,除了提供數字種植服務,還將接入數字農服,將農戶、農場、農服人員連接起來,為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進行全面賦能。全新產品近期將會發布。
禾大科技還細分市場,進行精準合作,提供精細化服務。例如:針對大田作物,和農服組織建立合作,以數字化農場為場景,逐步推廣;針對新疆棉花市場,則和農服公司合作;對于華中水稻市場,則與農資企業、供銷社、米業公司等合作;而有關經濟作物領域,則通過數字果園、兩標一品去塑造品牌,以示范帶動周邊種植。
雖然禾大科技發展較快,但數字農業屬于新型市場,目前相關技術、市場成本與價值的匹配性等都沒有到達絕對成熟階段,距離最終完全實現數字化有較長的路要走,未來還需要釋放帶動數字農業發展。考慮到釋放性,禾大科技又聚焦到了客戶定位上,往往對品牌和品質有更高要求的群體才能將農產品賣出好價錢,而這對于禾大科技來說才是好的合作伙伴。
應對市場發出的系列挑戰,禾大科技推陳出新。對此,劉世生直言,發展數字農業要有“三懂”:懂農業、懂數字化、懂運營,將數字化產品和技術與農業生產結合起來,才能發揮價值。禾大科技發展這五年來,持續耕耘數字農業領域,上有數據思維做支撐,下到田間地頭去實踐,深度理解場景,積累了配套技術和產品,能夠真正做到為農業服務組織賦能。這是禾大科技在農服市場運籌帷幄的不二法寶。
服務覆蓋地域廣泛
戰略合作完善產業鏈
綜合來看,禾大科技的產品和服務目前主要面向華中地區,山東、陜西、河北、新疆等省市。例如,在湖北孝感,禾大科技成功幫助傳統經銷商轉型升級。通過給經銷商提供設備解決方案,并構建農戶周邊土壤的數據,讓經銷商給農戶提供定制化、精準作物配方肥料,從而打造自己的農資品牌,以服務帶動銷售。經銷商轉型成功帶來的可觀優勢是銷售量翻番,隱藏利好則是依托于品牌的市場信任度,不再受控于大型農資企業。
再如,禾大科技轉變傳統農服的服務方式,基于田小二的遙感技術,為新疆規模化的棉花種植提供數字農服,同時提升服務效率和質量;又或者,通過數字化推動現代果園標準化,基于物聯網、傳感器、水肥一體化和種植管理打造陜西數字蘋果園,既提高了果園產品輸出的標準度,又降低了果園管理對人工的依賴性。
此外,禾大科技也在拓展國外市場,將一些數字化智能設備銷售到非洲。劉世生介紹說,非洲的綠色農業與國內數字農業的概念相似,只是相對來說進展更緩慢,非洲市場并非禾大科技的重點市場,但不容置疑這是一個全新的發展機遇。
禾大科技關注農業的產前和產中,產前通過數據積累帶來價值,產中提升品質得到市場驗證,但是劉世生認為,農業產業鏈的痛點主要在于后端產品的銷售,這直接影響著資本投入。而后端銷售依托于前端品質,抓前端品質意味著相應成本會增加,所以產業鏈的發展需要建立標準。與京東農場、富邦股份進行戰略合作,就是為了形成前后端互補,加快高品質產品落地速度,完善產業鏈服務。近期,海爾與禾大科技洽談時也表現出了對后端農產品品牌的興趣,雙方形成了戰略合作。
創新并納新
未來持續深耕數字農業領域
禾大科技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與合作共贏兼備的道路,同時對于時代催生的優質新事物抱著欣然接納的態度。今年4月,禾大科技參加了由中國農技推廣協會組織的“搶時節、抓生產,數字農業助春耕”線上公益直播活動。對此,劉世生說,疫情意外推進了數字化進程,而新興的直播、社群,改點對點的傳播為點對面的傳播,使得農服可以更好、更快、更廣地觸達農戶,這有利于降低農服成本,催生農服形態發生變化,由此基于數據的農服價值能更好地體現出來。
為了進一步通過數據化去帶動改變傳統農服方式,6月16日,禾大科技將聯合“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 數字農業分會”,在武漢和北京兩個會場發起“鄉村振興、數字扶貧,數字農業百縣示范工程”項目,基于數字農場(數字節肥和數字水肥為依托)和數字果園兩個場景,深入場景,攜手政府供銷社等資源持續迭代技術和產品,全面賦能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
談到市場的發展,劉世生說,農服市場前景十分可觀,未來農服組織會越來越多,工作會越來越專業,但單純通過營銷進行產品銷售即將淘汰,以現代農服為基礎,建立起與農戶和種植戶之間的信任,然后帶動產品銷售才有出路,傳統產品銷售必須轉型升級。禾大科技已兩次榮獲全國“科技型中小企業”稱號,未來將繼續深耕數字農業領域,希望能完善構建自己的數字農業服務平臺,迭代更豐富的功能,幫助農服組織提升運營效率,為他們帶來更大的價值。
謀定數字農業生態系統 萬億市場對話中國農民豐收節交易會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谋定数字农业生态系统 万亿市场对话中国农民丰收节交易会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示范园谋定小农户-丰收节交易会·万祥军:
- 下一篇: “AI+”农业向农民致敬-丰收节交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