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 第二章 谓词逻辑 2-1 谓词的概念与表示
命題是反映判斷的句子,不反映判斷的句子不是命題。一般地說,反映判斷的句子是由主語
和謂語兩部分組成。例如,電子計算機是科學技術的工具。其中“電子計算機”是主語,“
是科學技術的工具”是謂語。主語一般是客體,客體可以獨立存在,它可以是具體的,也可
以是抽象的。例如:小王、老師、3、4、**代表團、唯物主義等。用以刻劃客體的性質或關
系的即是謂詞。例如:張三是個大學生,李四是個大學生,這兩個命題可能用不同的符號p、
q表示,但是p和q的謂語有同樣的屬性:“是個大學生”。因此引入一個符號表示“是個大學
生”,再引入一種方法表示客體的名稱,這樣就能把“**是個大學生”這個命題的本質屬性
刻劃出來。又例如:(a)他是三好學生。
(b) 7是質數。
(c) 每天早晨做廣播操是好習慣。
(d) 5大于3。
(e) 哥白尼指出地球繞著太陽轉。
在上述語句中“是三好學生”、“是質數”、“是好習慣”、“大于”、“指出”都是謂詞。
前三個是指明客體性質的謂詞,后兩個是指明兩個客體之間關系的謂詞。
我們將用大寫字母表示謂詞,用小寫字母表示客體名稱,例如a表示“是個大學生”,
c表示張三,e表示李四,則a(c),a(e)分別表示“張三是個大學生”,“李四是個大學生”。
用謂詞表達命題,必須包括客體和謂詞字母兩個部分,一般地說,“b是a”類型的命題可用a(b)
表達。對于“a是小于b”這種兩個客體之間關系的命題,可表達為b(a,b),這里b表示“是小
于”。又如命題“點a在b與c之中”可以表示為l:…在…和…之中,故可記為l(a,b,c)。
我們把a(b)稱作一元謂詞,b(a,b)稱作二元謂詞,l(a,b,c)稱作三元謂詞,依次類推。
注意,代表客體名稱的字母,它在多元謂詞表示式中出現的次序與事先約定有關,因此未經約定
前,上例記作l(a,b,c)或l(b,c,a)等都可以,但一經約定,l(a,b,c)與l(b,c,a)
就代表兩個不同的命題。
單獨一個謂詞不是完整的命題,我們把謂詞字母后填以客體所得的式子稱為謂詞填式,這樣謂詞
和謂詞填式應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一般地說,n元謂詞需要n個客體名稱插入到固定的位置上,如果a為n元謂詞,a1,a2,…,an是
客體的名稱,則a(a1,a2,…,an)就可成為一個命題。
通常,一元謂詞表達了客體的“性質”,而多元謂詞表達了客體之間的“關系”。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离散数学 第二章 谓词逻辑 2-1 谓词的概念与表示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如何制定好的方案之三:实施策略是关键
- 下一篇: 爱的教育中卡罗纳的爸爸是一名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