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去典故
吃茶去典故是為您推薦的內容,希望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1、吃茶去典故
“吃茶去”是禪門的一個典故,河北趙縣的有一座禪寺,在唐朝的時候,叫做觀音院,曾有一位被后人稱為趙州從諗古佛的禪師在這里駐足過。這座觀音院里有一個德高望重的禪師,這個禪廟里來了兩個新僧人,禪師問他:“曾經來過嗎?”僧人說沒來過,禪師便跟他說了一句話:“吃茶去”。又問到另一個僧人同樣的問題,另一個僧人說:“曾經來過。”禪師便也讓他吃茶去。這時候后院主就問禪師:“為什么來過的要吃茶去,沒來過的也要吃茶去?”禪師便也讓院主吃茶去。
2、吃茶去的禪意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有一些人為了修身養性而去喝茶。并且茶道中所富含的禪意是不在少數的。那么,吃茶去的禪意是什么呢?首先是學禪道需要放下一些心中的妄想,也就是把心中的欲念放下,才能夠得到真正的自由。其次是學禪必殊途同歸,也就是我們所謂去努力去奮斗,去實踐。可以在吃茶去中去感知,去體會,道路雖然不同,但是最終的歸處卻是一樣的。最后是學禪師以茶為媒,也就是喝茶,其實更能讓人靜下心來,而在喝茶的時候讓心回歸自然。
3、錦瑟典故
錦瑟
[ 唐 ] 李商隱
錦瑟無端 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
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這首詩里面的四個典故是這樣的:
1、莊生曉夢迷蝴蝶
有一天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樂,悠然自得。過一會兒夢醒來發現自己臥在床上,莊周疑惑到底是自己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變成了莊周呢?
2、望帝春心托杜鵑
望帝是傳說中古蜀國的皇帝,名叫杜宇。望帝關愛民生,帶領蜀國百姓開墾荒地,種植五谷,百姓豐衣足食,生活安穩。望帝有一個最大的憂患,那就是水災,后來有一個叫憋靈的人治理水災很有方法,望帝為了蜀國百姓將王位傳給了他。誰知那人慢慢變得居功自傲,獨斷專行,百姓叫苦不迭,望帝又氣又急,抑郁而死。死后化作一只杜鵑鳥,一到春季,他就飛來飛去,大聲鳴叫,直至口中啼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心腑。
3、滄海月明珠有淚
在南海的水中生活著鮫人,像魚一樣生活,他們能編織美麗的綢緞,眼睛里流出的眼淚是珍珠。有一次,鮫人從水中出來居住在一戶人家好多天,編織綢緞賣過之后,將要離開這戶人家時,索要來一個器皿,哭泣之后化為珍珠送給主人,用來報恩。
4、藍田日暖玉生煙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楊伯雍的年輕書生。救活了一個貧困潦倒的老人。被救的老人是太白金星。
他送給楊伯雍一斗碎石子兒讓他把這些石子種到地里,說能夠生長寶玉,還能因此而娶得一位好媳婦。楊伯雍為人善良,告訴所有窮人都可以來采玉。
后來,很多達官貴人聽說后派人入山大肆采玉。玉石便被他們掠搶一空。
太白金星在夢中對楊伯雍說: “可以讓采玉的人在晴天日出時入山,看見若隱若觀有輕煙升起的地方,其中必有玉石。”他醒后立即把這個方法告訴給百姓。
達官貴人們聽說此法,便又蜂擁而來,但是他們睜大眼睛也看不見日暖生煙的奇觀。
李商隱把以上典故運用到《錦瑟》這首詩中,使人產生無盡聯想。創造出朦朧而含蓄的意境。情深意切,感人至深。
4、采薇典故
是伯夷叔齊的典故,伯夷叔齊是商代小國孤竹國的公子,他們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決定不吃周朝的糧食,在首陽山上采摘薇菜充饑,最后餓死在首陽山。
魯迅《故事新編》里的《采薇》:創作于1935年12月,故事取材于商末周初的伯夷叔齊二人不食周粟的故事。
小說《采薇》中的主人公叔齊和伯夷很明顯是以他們為原型,不過魯迅把他們用在小說中不是取他們的骨氣,而是用他們的不知變通來諷刺世人,他們認為周攻入商滅了紂王是改了文王的規矩,便決定不吃周家的糧食而去山上采薇草吃,最后知道薇草也是周朝的,便也不吃,直至餓死。
擴展資料:
采薇的思想:
《采薇》體現了魯迅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對古代忠臣形象的全新價值判斷.通過對歷史人物伯夷與叔齊的“故事新編”,魯迅對“骨氣”、“忠誠”的定義進行了個性化的詮釋.魯迅用自己的懷疑、否定的眼光剝落了伯夷、叔齊神圣的外衣,還原了他們精神的無價值.魯迅在這篇作品中直指中國國民性弱點的又一實質:善于轉化矛盾,以求自保;避重趨輕,茍且偷生。
5、壁上觀典故
解釋壁:營壘。比喻坐觀勝負而不幫助任何一方。出處《史記·項羽本紀》:“當是時,楚兵冠諸侯。
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指坐觀成敗不插手。
示例明楊蘊輝《甲申仲秋感事》:“何曾姓字敵心寒,坐擁都城壁上觀。”典故秦朝末年,項羽與叔父項梁起兵反秦,推舉楚懷王之孫為楚王,軍威大震。已被秦朝滅亡的趙、魏、燕、韓諸國,也伺機復國,與楚王結盟反秦。
項梁率軍接連取勝,秦二世胡亥急遣大將章邯統領大軍鎮壓。定陶一戰,楚軍大敗,項梁戰死。章邯遂揮師攻趙,圍困趙王于巨鹿。
趙王向楚王緊急求救。楚王以宋義為主將,項羽為副將,率師援趙。宋義力圖避開秦軍鋒芒,保存實力。
楚軍開抵安陽,竟一駐四十六天,只待秦趙廝殺兩敗俱傷,才揮戈出擊。這就急煞項羽。他幾番催促宋義渡河作戰,都被拒絕。
宋義甚至說:“沖鋒陷陣,我不如你;籌謀劃策,則你不如我。”項羽一怒之下,殺了宋義號令全軍,并報告楚王。楚王命項羽為主將。
項羽親率全軍渡過漳水,旋即“破釜沉舟”,每人只發三天干糧,與秦軍決一死戰。此時,集結在前線的已有來自各地的十幾支援趙部隊。各路援軍見秦軍勢大,都固守營寨,不敢輕易出戰。
楚軍一到,立即發動猛攻。一場惡戰,殺聲震天。楚軍將士似出山猛虎,以一當十,直殺得秦軍落花流水,潰不成軍。
各路援軍都在自己的營壘上看到了這一壯觀場面。楚軍大捷,項羽從此成為各路反秦部隊的領袖。
6、祁黃羊典故
祁黃羊大公無私。
【出處】出自《呂氏春秋·去私》。晉平公作皇帝的時候,有一個叫南陽的地方缺一個官。晉平公問祁黃羊:“你看誰可以當這個縣官?”祁黃羊說:“解狐這個人不錯,他當這個縣官合適。”平公很吃驚,他問祁黃羊:“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么要推薦他?”祁黃羊笑答道:“您問的是誰能當縣官,不是問誰是我的仇人呀。”平公認為祁黃羊說得很對,就派解狐去南陽作縣官。解狐上任后,為當地辦了不少好事,受到南陽百姓普遍好評。
過了一段時間,平公又問祁黃羊:“現在朝廷里缺一個法官,你看誰能擔當這個職務?”祁黃羊說:“祁午能擔當。”平公又覺得奇怪,“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祁黃羊說:“祁午確實是我的兒子,可您問的是誰能去當法官,而不是問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平公很滿意祁黃羊的回答,于是又派祁午當了法官,后來祁午果然成了能公正執法的好法官。
孔子聽說這兩個故事后稱贊說:“好極了!祁黃羊推薦人才,對別人不計較私人仇怨,對自己不排斥親生兒子,真是大公無私啊!” 后來,人們就用“大公無私”這個成語,形容完全為集體利益著想,沒有一點私心。也可以指處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
7、推敲的典故
“推敲的典故:賈島騎驢走路時,忽然想起兩句詩來,在糾結用“敲是“推”時,不覺走進了韓愈的儀仗隊里。韓愈問怎么回事,賈島如實相告后,韓愈也沉思起來。最后韓愈說:“還是用敲字好。“
推敲是一個漢語詞匯,讀音為tuī qiāo。比喻寫作時逐字逐句思考的過程,比喻斟酌字句,反復琢磨:反復~。~詞句。這一個詞來自于賈島的一個典故。
由來: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苦吟派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一首詩。詩成之后,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當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這么費勁兒,如果那樣,他就成不了詩人了。
8、兵貴神速成語典故
“兵貴神速”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用兵以行動迅速為可貴。意思是用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無備,就會取得勝利。這個成語來源于《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兵貴神速。
今千里襲人,輜重多,難以趣利,且彼聞之,必為備。不知留輜重,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縣)人。
他足智多謀,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曹操打敗了據有冀、青、幽、并四州的袁紹,殺了袁紹長子袁譚,袁紹的另外兩個兒子袁尚、袁熙逃走,投奔遼河流域的烏丸族首領蹋頓單于。蹋頓乘機侵擾漢朝邊境,破壞邊境地區人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
曹操有心要去征討袁尚及蹋頓,侶有些官員擔心遠征之后,荊州的劉表會乘機派劉備來襲擊曹操的后方。郭嘉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對曹操說:“你現在威鎮天下,但烏丸仗著地處在邊遠地區,必然不會防備。進行突然襲擊,一定能消滅他們。
如果延誤時機,讓袁尚、袁熙喘過氣來,重新收集殘部,烏丸各族響應,蹋頓有了野心,只怕冀州、青州又要不屬于我們了。劉表是個空談家,知道自己才能不及劉備,不會重用劉備,劉備不受重用,也不肯多為劉表出力。所以你只管放心遠征烏丸,不會有后顧之憂的。
”曹操于是率領軍隊出征。到達易縣(今屬河北)后,郭嘉又對曹操說:“用兵貴在神速。現在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作戰,軍用物資多,行軍速度就慢,如果烏丸人知道我軍的情況,就會有所準備。
不如留下笨重的軍械物資,部隊輕裝,以加倍的速度前進,乘敵人沒有防備發起進攻,那就能大獲全勝。”曹操依郭嘉的計策辦,部隊快速行軍,直達蹋頓單于駐地。烏丸人驚慌失措地應戰,一敗涂地。
蹋頓被殺,袁尚、袁熙逃往遼東后被太守孫康所殺。
9、不遺余力成語典故
“不遺余力”這則成語的遺是:留;余力:沒有使完的力量。指把所有的力量全部使出來,沒有一絲一毫的保留。這個成語來源于《戰國策.趙策三》,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遺余力矣,必以倦而歸也。
”公元前260年,秦王派大將白起,在趙國的長平一舉擊敗了由趙括率領的四十萬趙軍。秦王乘機要挾趙王,要趙國割讓六座城池給秦國,作為講和的條件。趙王連忙召來大將樓昌和上卿虞卿商量對策,說:“長平一戰,我們吃了敗仗,我想帶領全部人馬與秦軍決一死戰,你們看怎樣?”“這樣做沒用,還是派親信使臣去講和為好。
”樓昌說。虞卿不同意樓昌的主張,問趙王說:“大王,這次秦國究竟是想消滅我們趙國軍隊呢,還是打一打就回去?”
10、毛遂自薦的典故
秦國大軍攻打趙都邯鄲,趙國雖然竭力抵抗,但因為在長平遭到慘敗后,力量不足。趙孝成王要平原君趙勝想辦法向楚國求救。平原君是趙國的相國,又是趙王的叔叔。
他決心親自上楚國去跟楚王談判聯合抗秦的事。平原君打算帶二十名文武全才的人跟他一起去楚國。他手下有三千個門客,可是真要找文武雙全的人才,卻并不容易。
挑來挑去,只挑中十九個人,其余都看不中了。他正在著急的時候,有個坐在末位的門客站了起來,自我推薦說:“我能不能來湊個數呢?”平原君有點驚異,說:“您叫什么名字?到我門下來有多少日子了?”那個門客說:“我叫毛遂,到這兒已經三年了。”平原君搖搖頭,說:“有才能的人活在世上,就像一把錐子放在口袋里,它的尖兒很快就冒出來了。
可是您來到這兒三年,我沒有聽說您有什么才能啊。”毛遂說:“這是因為我到今天才叫您看到這把錐子。要是您早點把它放在袋里,它早就戳出來了,難道光露出個尖兒就算了嗎?”旁邊十九個門客認為毛遂在說大話,都帶著輕蔑的眼光笑他。
可平原君倒賞識毛遂的膽量和口才,就決定讓毛遂湊上二十人的數,當天辭別趙王,上楚國去了。平原君跟楚考烈王在朝堂上談判合縱抗秦的事。毛遂和其他十九個門客都在臺階下等著。
從早晨談起,一直談到中午,平原君為了說服楚王,把嘴唇皮都說干了,可是楚王說什么也不同意出兵抗秦。臺階下的門客等得實在不耐煩,可是誰也不知道該怎么辦。有人想起毛遂在趙國說的一番豪言壯語,就悄悄地對他說:“毛先生,看你的啦!”毛遂不慌不忙,拿著寶劍,上了臺階,高聲嚷著說:“合縱不合縱,三言兩語就可以解決了。
怎么從早晨說到現在,太陽都直了,還沒說停當呢?”楚王很不高興,問平原君:“這是什么人?”平原君說:“是我的門客毛遂。”楚王一聽是個門客,更加生氣,罵毛遂說:“我跟你主人商量國家大事,輪到你來多嘴?還不趕快下去!”毛遂按著寶劍跨前一步,說:“你用不到仗勢欺人。我主人在這里,你破口罵人算什么?”楚王看他身邊帶著劍,又聽他說話那股狠勁兒,有點害怕起來,就換了和氣的臉色對他說:“那您有什么高見,請說吧。
”毛遂說:“楚國有五千多里土地,一百萬兵士,原來是個稱霸的大國。沒有想到秦國一興起,楚國連連打敗仗,甚至堂堂的國君也當了秦國的俘虜,死在秦國。這是楚國最大的恥辱。
秦國的白起,不過是個沒有什么了不起的小子,帶了幾萬人,一戰就把楚國的國都──郢都奪了去,逼得大王只好遷都。這種恥辱,就連我們趙國人也替你們害羞。想不到大王倒不想雪恥呢。
老實說,今天我們主人跟大王來商量合縱抗秦,主要是為了楚國,也不是單為我們趙國啊。”毛遂這一番話,真像一把錐子一樣,一句句戳痛楚王的心。他不由得臉紅了,接連說:“說的是,說的是。
”毛遂緊緊釘了一句:“那么合縱的事就定了嗎?”楚王說:“決定了。”毛遂回過頭,叫楚王的侍從馬上拿雞、狗、馬的血來。他捧著銅盤子,跪在楚王的跟前說:“大王是合縱的縱約長,請您先歃血(歃血就是把牲畜的血涂在嘴上,表示誠意,是古代訂立盟約的時候的一種儀式。
歃音shà)。”楚王歃血后,平原君和毛遂也當場歃了血。楚、趙結盟以后,楚考烈王就派春申君黃歇為大將,率領八萬大軍,奔赴趙國
11、別開生面成語典故
別開生面”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另外開創新的局面或格式。這個成語來源于唐.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詩:凌煙功臣少顏色,將軍下筆開生面。唐代著名的畫家曹霸,擅長于畫人物和馬。
他的名聲傳到京城長安,連深居宮廷的皇帝唐玄宗也知道了。玄宗經常召他進興慶宮,命他當場作畫,并時常給于豐厚的賞賜。由于曹霸受到皇帝的寵幸,長安城里的王公貴族和官府人家,都以藏有他的畫為榮。
大家不惜以很高的價錢,來收購他的墨跡。長安北面的太極宮中,有一座著名的凌煙閣。閣內四壁上繪有唐朝二十四位開國功臣的肖像。
這些肖像,是七十多年前著名畫家閻之本畫的。由于年代已久,原先栩栩如生的功臣像,現在大部分已經剝落,不僅失去了當年的風采,有的甚至難以辨認。為此,玄宗把曹霸召來,要他重新畫過。
要重畫功臣肖像談何容易。曹霸閱讀了大量史,料對照已經暗淡模糊的功臣肖像,仔細琢磨,精心構思,然后揮筆繪制。不久,二十四位功臣的肖像重放光彩,并且以嶄新的風格展現在人們面前。
曹霸既擅長于畫人物,又擅長于畫馬。一次,玄宗傳曹霸進宮,當場叫人把他最喜愛的一匹叫玉花驄(cong)的名馬牽來,命曹霸為它作畫。曹霸叫侍從把一幅巨大的白絹裱糊在殿壁上,同時對玉花驄進行了很長時間的觀察,然后轉過身,飛快地揮舞墨筆。
不多久,威武神駿的玉花驄就展現在白絹上。玄宗越看越滿意,馬上叫侍從取來許多金帛賞賜給曹霸,并且封他為左武衛將軍。但是好景不長,玄宗在任用李林甫、楊國忠等權臣后,愛好聲色,奢侈荒淫,長期不理政事,曹霸也越來越少被召進宮去作畫。
后來他又因一件小事獲罪,被削去官職,降為平民,只得離開長安。公元755年,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叛亂,玄宗逃往四川。曹霸也流落到成都,靠在街頭替路人畫像過活,晚境極其凄涼。
一次,著名的詩人杜甫來到成都,在朋友家里看到曹霸畫的《九馬圖》,得知這位名噪一時的畫家也在成都,便馬上去尋訪。幾經打聽,終于在街頭找到了曹霸。杜甫了解了曹霸的身世和遭遇后,非常同情和感慨,寫了一首詩贈給他。
詩中有這樣兩句:“凌煙功臣少顏色,將軍下筆開生面。”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凌煙閣中功臣像已失去了往日鮮艷奪目的色澤,虧得你左武衛將軍下筆使它們重放光彩。
12、博而不精成語典故
“博而不精”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常識廣博而不精深。這個成語來源于《后漢書.馬融傳》,賈君精而不博,鄭君博而不精,即精即博,吾何加焉?東漢著名的經學家鄭興,以研究《左氏春秋》著稱于世。他的兒子鄭眾,十二歲時就跟父親學習這部經學著作。
后來,鄭眾還學習了《周易》,《毛詩》,《周禮》等經學著作,使他學識淵博,幾乎無所不曉,在上層社會很有名氣。鄭眾當官后,在公務之余給一些年輕人講解《毛詩》、《周禮》等經學著作,并且花很大的精力為《左氏春秋》作注。后來,終于完成了《左氏春秋》的注釋工作。
這部書流傳后,和另一位經學家賈逵所注的《左氏春秋》齊名,都受到學者們的好評。當時,最著名的經學家是馬融。他注過《周易》、《尚書》、《毛詩》、《三禮》、《論語》、《孝經》,使古文經學達到成熟的境地,因此,弟子多達千人。
馬融除了為經書作注外,又兼注《老子》、《淮南子》。講課時坐在高堂上,掛上紗帳,前面讓學生坐著聽課,后面列一班女樂演奏音樂,很有特點。馬融研究了《左傳》后,也準備注一部《左氏春秋》,他仔細閱讀了賈逵和鄭眾的注本后評價說:“賈逵的注本精深而不廣博,鄭眾的注本廣博而不精深。
要是既精深又廣博,那我怎能超過他們?”馬融覺得,這兩個注本各有各的長處,合起來就彌補了各自的不足之處,便決定不再給《左氏春秋》作注了。
13、長驅直入成語典故
“長驅直入”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用來表示軍隊以不可阻擋之勢向前挺進,深入敵方心臟。這個成語來源于曹操《勞徐晃令》,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也。公元219年,曹操為奪取戰略要地荊州,與劉備在這一帶酣戰。
劉備的大將關羽用重兵圍住了襄陽,曹操的堂弟曹仁固守襄陽毗鄰的樊城,處境相當困難。這年七月,曹操派虎威將軍于禁率軍增援曹仁。不久,樊城這一帶連降大雨,漢水泛濫。
關羽乘機引水去淹曹軍,結果于禁全軍覆沒,被迫投降。由于洪水沖進樊城,曹仁處境危急。一些部將勸他放棄樊城,乘船退走。
但有人極力反對,說是水勢不可能一直這樣大,過些時日會退去,還是緊守為好。曹仁覺得有理,決定緊守樊城。不久,曹操又派大將徐晃率軍去樊城解圍。
徐晃老謀善算,暫不將部隊直接開到樊城,而在稍遠之處駐扎下來,然后派人用暗箭把信射入樊城,與曹仁取得聯系。正好曹操還在組織其他兵馬增援,得知徐晃的行動非常贊同,要他等待各路兵馬到齊,一并開向樊城。當時,劉備一部分軍隊駐在離樊城不太遠的偃城。
徐晃帶領一些軍隊來到偃城郊外,故意挖掘陷坑,似乎要截斷偃城軍隊的退路。駐軍中計,匆匆撤離偃城。于是徐晃輕而易舉地取得了這座城池。
這時,曹操組織的十二路兵馬已經趕到。于是徐晃和這些兵馬會合起來,打算和曹仁內外夾擊關羽。關羽在圍頭和四冢(zhong)兩處地方駐有軍隊。
徐晃表面上裝出要進攻圍頭的樣子,實際上親率大軍進攻四冢。等關羽發現徐晃主攻的方向時,為時已晚。匆匆趕到四冢的五千兵馬很快被徐晃擊敗。
接著徐晃率領部下,一直沖進了關羽對曹仁的包圍圈中。關羽的將士不敵敗走,襄陽,樊城終于解圍。徐晃的捷報傳到曹操那里,曹操立即寫了慰勞令,派人送到前方。
令中寫道:“我用兵三十多年,所知古代善于用兵的人中,沒有一個人能像你那樣長距離不停頓地策馬快跑,一直往前,沖入敵人的包圍圈中。”
總結
- 上一篇: 文言文二则翻译四年级下册
- 下一篇: iPhone 小技巧:使用“数码点触”功